-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纸行业走节能减排降耗之路是大势所趋 造纸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废水化学需氧量( COD)为109.7 万吨,占全国废水总量的35%。 政府将逐步提高环保标准,加速淘汰造纸落后产能;大型企业同样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 造纸生物技术的实施是造纸行业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选项。 造纸生物技术解决方案能真正做到 节能 减排 降耗 降成本 举例—— 废纸脱墨:如果采用生物脱墨解决方案,每年可减少大约50万吨氢氧化钠,50万吨硅酸钠的使用。 打浆:如果采用生物打浆解决方案,每年可节约大约8亿度电。 造纸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可大大降低企业本身的环保压力,真正达到节能减排降耗降成本的效果。 环保效益 造纸生物技术——节能减排降耗降成本 造纸生物技术应用范围 生物酶 应用 生物脱墨 生物打浆 生物施胶 生物胶粘物处理 生物树脂控制 生物漂白 生物预处理 生物助漂 生物污水处理 …… 造纸生物技术 解决方案 绿微康生物酶脱墨解决方案 生物酶脱墨解决方案采用最新的生物技术,可以在常温、碱性条件下发挥酶的催化作用,是生物技术在造纸工业应用的重大突破。 可用于灰底白板/石膏护面纸/新闻纸等纸种的生产。 生物脱墨特点 直接降低碎浆脱墨成本10%以上,综合成本20%以上 1 脱墨条件温和,纤维损失小,保持良好的纤维特性 2 有效处理胶粘物问题,提高纸机运行效率清洁生产 3 降低污水COD、BOD50%以上,减轻污水处理压力 4 不用或少用硅酸钠、烧碱等化学品,防止设备结垢 5 明显提高纸浆得率及纸张强度 6 操作简单,使用稳定,适应范围广,节能降耗 7 化学、生物脱墨应用对比 常规化学脱墨 生物脱墨 温度 60~90℃ 35~65℃ 碎浆pH值 10.0~12.0 7.0~9.0 碎浆时间 15~25分钟 15~25分钟 生物酶脱墨剂 -- 0.01~0.03% 专用助剂 -- 0.01~0.12% 化学脱墨剂 0.2~0.8 % -- NaOH 1.0~2.0% 0.05~0.1% Na2SiO3 1.0~2.0% -- 螯合剂 0.10~0.30% -- H2O2 1.0~3.0% -- 生物脱墨使用案例1 成浆白度、尘埃优势明显,各环 节设备效率提高,脱墨成本降低 30%以上。 胶粘物现象改观明显,不再使用 硅酸钠,烧碱用量降低大大降低, 明显减少了管道和设备的结垢, 有效提高设备运行效率50%以上。 涂布白板纸白面牛卡纸 (添加绿微康生物酶脱墨剂200g) 广东某大型纸厂 生物脱墨使用案例2 降低成本:脱墨成本直降25%,综合成本 降低50元/吨纸。胶粘物性尘埃大大减轻。 石膏护面纸 (添加绿微康生物酶脱墨剂200g) 山东某大型纸厂 环保优势:废水COD降低约50%,处理负 担减轻。 清洁设备:设备及管道结垢明显减少, 热分散磨片创连续使用记录(一年以上) 长期效应:生产稳定性好,综合优势明 显。 绿微康生物打浆解决方案 绿微康打浆用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特别助剂复合而成;是绿微康自主研发产品,是普通打浆酶的升级换代产品和解决方案。 生物打浆解决方案可用于原浆(木浆、竹浆等)的打浆,也可用于废纸浆的疏解。 适用于白板纸、文化纸、生活用纸和箱板纸等纸种的生产。 生物打浆的特点与关注点 降低吨浆磨浆电耗 10%-30% 1 减少纸机断纸次数,提高生产稳定性 3 提高短纤原料使用比例,节省原料的成本 2 改变滤水性能,减少助留助滤剂用量,提高纸机生产能力 1 增强纤维的吸附能力,减少细小纤维流失,降低白水浓度 2 提高成纸的物理性能 3 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原浆和废纸浆,生产各种纸张 4 特点 关注点 生物打浆技术原理 打浆机理 酶打浆机理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降解”细胞壁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软化细胞壁,破坏次生壁,有利于S1层的剥离。 生物打浆酶打浆效果 打浆前 加酶打浆后 不加酶打浆后 打浆与纸张性能关系 使用绿微康打浆生物技术可改变纸张性能曲线,选择合适的用量和打浆度可获得更好的综合平衡效果。 平 衡 区 域 1—结合力 2—断裂长 3—耐折度 4—撕裂度 5—纤维平均长度 6—吸收性 7—透气度 8—收缩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