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突出表现为汉语中原来的动词有异化成了助动词.doc

其突出表现为汉语中原来的动词有异化成了助动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 课程代码:FORE120001.01 任课老师:熊学亮 文名:析外来语传播中的同化与异化作用 作者名:程敏宜 作者名:程敏宜 学号:0559028 电邮址:0559028@fudan.edu.cn 手机号得分: 浅析外来语传播中的同化与异化作用 摘要: 语言是用来供人类交际的符号体系,一种外来语在传入到本地是大致经过两种交际方式,一是本地人对外来语的理解还原,二是外来语在本地域的传播。在接受一种外来语时要“准确接受”,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异化其语言,但是一种外来语如果被本地语“充分表达”,那必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在人类认知概念化的过程中,外部输入经过人脑过滤,进行再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本文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外来语“加工”以及外来语对汉语渗透的具体例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个认知过程是同化相反又相互补充的过程。 关键词:外来语 借词 认知概念化 东北方言 成语翻译 老哈尔滨城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到中国街,满街毛子调。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капитан上尉,校官),开着马神车(машина汽车,机器),搂着个玛达姆(мадам女士,夫人),喝着俄特克(водка伏特加)。奶油斯米旦(сливки),列巴(хлеб)大面包,水桶喂得罗(ведро),拦波(лампа)电灯泡。没钱喊涅肚(нету),有钱哈拉少(хорошо)。这是近百年前来到这里的中国人编的,其间语言的相融使用,既体现一种殖民文化的渗透,也描绘出了哈尔滨城的一段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里的哈拉少、喂得罗、列巴已经完全融入东北方言,在日常使用中已经没有了不同种,甚至不同语系的语言隔阂。虽然这种现象属于完全的借词(音译),但它们一旦为广大语言使用者接受并广泛使用,就已经能算做着一种语言的新的有机体,产生了无限的创造力。比如:哈拉什么少哦,此类灵活用法扩展开去,以至无限循环,成就了语言不断丰富创新的能力。 那么,在诸如此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新语言的接受者到底是担任了创新者的角色还是只是被动接受呢,从和语言相关的历史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市区共有四万多人,其中半数为欧俄移民,他们中间大多数为俄罗斯人。20世纪初,所谓哈尔滨“自治”区,俄罗斯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从世代躬耕的农民到闯关东的汉子,都在俄国人管辖的地域营生。为了生存,那里的人们几乎个个都能说几句俄国话,渐渐地一些音译俄语说法渗入了当地人的语言中,很多沿用至今。应该说,哈尔滨方言对俄语的借词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实用性。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所以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东北话中融入了众多的满语词汇,以及其他土著民族语言、朝、日和俄语词汇。 首先,从较为人所熟知的英语说起。英语中有许多既定结构,成语俗语就是其中表现之一,许多成语俗语谚语都有其典故与历史形成渊源,但在翻译时我们通常倾向于将其还原于本族语,追求“神似”远远甚于“形似”。 例如,Fish do not come when water is too clean. 此句直译就是“鱼不到太清的水里来”,但是大部分译者,甚至有一些英文基础的读者都倾向于译成“水至清则无鱼”。在许多翻译作品与原文对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例如,原文中这一句“Fish do not come when water is too clean”,译本中大部分是“水至清则无鱼”,更有甚者,加上一句“人至察则无友”,遵循“信达雅”的通行标准,译到“水至清则无鱼”已经堪称完美,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一俗语根深蒂固于译者和读者的心中,如果只出现半句,就会给人一种表达不到位的感觉。 反过来说也一样,譬如,Fire tests gold, misfortune brave men. 烈火考验金子,危难锻炼意志。但在翻译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将整句话的含义浓缩在“真金不怕火炼”六个汉字当中,并觉得后半句其实是前半句的补充,若是译出来不啻画蛇添足。但是回到“水至清则无鱼”那个例子,我们就不觉得译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是画蛇添足,反倒在翻译分析时将其归为“挖掘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思”。 俄语中许多言语俗语的结构甚至用词和汉语的习惯一模一样,比如: 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 像鱼在水里(如鱼得水) 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 灾难不单独到来(祸不单行) Идти в огонь и воду. 走到火和水里(赴汤蹈火) 但是成语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像雨后的蘑菇)就不能和汉语中的“雨后春笋”一一对应,在新闻,应用文献和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一律译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