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
ADDIN NoteFirst.PublicStore长江口滞流点洪、枯季移动的数值分析
顾 杰,郑宇华,王晓莉,马丹青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本文利用Delft3D-Flow模块建立了长江口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了长江口各汊道洪、枯季滞流点移动情况,并从各汊道沿程断面的落潮量、涨潮量和落、涨潮量之比3个方面进行了水动力分析。结果显示:洪季,北支滞流点在八滧港东北方向约1.9 km处;在南支各汊道中,北港滞流点位于鸡骨礁东北方向约10.0 km处,北槽滞流点位于牛皮礁东南方向约3.8 km处,南槽滞流点位于大辑山东北方向约14.1 km处。枯季,除北槽外,其余各汊道均出现两个滞流点,且北支的两个滞流点相距最远,分别在灵甸港西南方向约3.2 km处和六滧港东北方向约3.1 km处;北港滞流点分别在鸡骨礁西北方向约25.8 km和20.2 km处,北槽滞流点在横沙以西约5.3 km处,南槽滞流点分别在中浚西北方向约6.5 km和东北方向约5.5 km处。北支洪、枯季滞流点的移动距离为4.6~53.3 km,北港、南槽洪、枯季滞流点的移动距离分别为22.0~27.7km和34.6~39.2 km,而北槽洪、枯季滞流点的移动距离最大,为57.1km。长江口各汊道滞流点的移动反映了河流径流和海洋潮流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数值模拟;长江口;滞流点;洪、枯季移动
中图分类号:TV1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oi:
滞流点的概念最早见于Simmons 等[1]对优势流的论述,滞流点与河口最大浑浊带存在对应关系,且滞流点附近是泥沙落淤的集中区域,滞流区和滞沙区将发展为河口拦门沙,其位置变化也直接体现了河口水动力的变化过程。
对滞流点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以长江口南支及南北槽为研究重点。顾伟浩[2]根据优势流理论,利用长江口南槽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底层优势流与滞流点位置变化的关系,认为滞流点位置与水深、流量和潮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张栋梁等[3]对长江口北槽1984~1990年相关水文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洪季小潮时滞流点移向挖槽段下游(横沙东滩串沟附近),枯季小潮时滞流点移向挖槽段上游。刘高伟等[4]基于南汇边滩水域水文观测资料,对优势流、潮流历时和含沙量等水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水域洪、枯季优势流的变化对南汇边滩泥沙落淤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7704)[Foundation: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No.2012CB957704]作者简介:顾杰(1961-),男,江苏兴化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海岸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研究,E-mail: jgu@;郑宇华,女,通信作者,硕士,电话E-mail: yuvaz@沈健等[5]和沈焕庭等[14]对长江口北港、北槽和南槽中滞流点位置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北港滞流区洪季一般在拦门沙外浅滩附近,枯季在拦门沙内浅滩附近;北槽滞流区洪季一般在其涨潮槽下口的航道拦门沙附近,枯季在落潮槽附近;南槽滞流区洪季一般在铜沙浅滩顶附近,枯季则上移,在径流量特别小时会上移至九段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7704)
[Foundation: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No.2012CB957704]
作者简介:顾杰(1961-),男,江苏兴化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海岸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研究,E-mail: jgu@;郑宇华,女,通信作者,硕士,电话E-mail: yuvaz@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模型在滞流点和最大浑浊带等研究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姚运达等[7]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拦门沙对盐水上溯的影响,指出拦门沙使滞流点和最大泥沙浓度中心向外海移动。魏守林等[8]应用Galerkin权余法、沈焕庭等[6]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及朱建荣等[9]利用改进的ECOM模型分别建立了理想河口二维最大浑浊带数学模型,得出最大浑浊带位于涨、落潮优势流转换地带即滞流点附近的结论。Festa和Hansen等[10]利用垂向二维数学模型分析了河口环流的作用,发现河口环流使水体表层泥沙向海输送、底层向陆输送,而滞留点附近泥沙则作垂向运动,且滞流点附近泥沙富集形成最大浑浊带的特征。
随着长江口河口形态的不断演变,长江口地貌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戴志军等[11、12]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基层法律服务试题及答案.doc VIP
- 高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VIP
- 《少儿小主持(口才)课件》.ppt VIP
- 2024年AIGC+教育行业报告.pdf VIP
- 甲子光年:2024年中国AIGC行业应用价值研究报告.pptx VIP
- 西门子SINAMICSS120Startdrive入门指南.docx VIP
-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寻找最美对联》.ppt VIP
- 2020-2021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doc VIP
- 统编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PPT课件(完整完美版).pptx
- 2022年咖啡师资格证考试参考题库资料及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