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趣賞台灣民族音樂 20世紀初的台灣音樂發展 福佬音樂 台灣福佬系民歌,就是流傳於台灣民間以福佬語演唱,代代口授相傳下來的歌謠。依產生、流傳的分布狀況,可劃分為西部平原的彰南地區、恆春地區以及北宜地區等三大區域,正是福佬人定居開發的主要地區。 福佬音樂 福佬民歌的演唱大多屬於單音曲調唱法,其次是相褒對唱,譬如桃花過渡或土蚓仔歌,另外也有吟誦式唱法,但較少見。福佬民歌的詞曲質樸動人,其旋律和福佬語的聲腔抑揚有密切的關係,極富鄉土韻味,歌詞的字句則大多為四句七言的「四句聯仔」形式。 日據時期 1895-1945 簡易曲調的開始 通俗歌曲的興起與流行 第一代音樂作曲家的產生 日治時代台灣創作歌謠 1932年以前 :自然、鄉土民謠傳唱。 1933~1937年:全盛時期,精英輩出。 1937~1945年:皇民教化政策,創作的 黑暗時代。 台灣新文學運動 奠基期(1920~1932):民眾詩充滿了激昂的抵抗、批判精神以及經歷挫折後的悲情與無力感。表現詩人對現實、問題的不滿、暴露黑暗面相的詩。 成熟期(1932~1937):民眾詩反映出詩人觀察民眾、人生的「見者之眼」,有受限於時代中,台灣民眾的生活和心境、時代風俗的呈現。詩人冷靜觀察庶民的生活、以及自身存在現實的態度,即所謂「生活詩」。 決戰期(1937~1945):民眾詩充滿迎合時局,配合國策的宣傳、口號詩的性格,表現出詩人屈伏體制、現實的面貌。 通俗歌曲的興起與流行 1932年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白話的七字仔歌詞 旋律為五聲曲調或小調,速度舒緩 題材多為男女感情、親情、詠物或思鄉 代表曲目:望春風、河邊春夢 台灣創作歌謠 1937-1945 太平洋戰爭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日爆發戰爭,日本加緊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報紙的漢文欄。 昭和十五年(1940年),皇民化運動的最高峰,台灣總督府強迫台灣人改為日本姓、禁唱台語歌曲、不准使用漢文,蓬勃的台語歌謠的創作被迫劃下休止符。 當時鄧雨賢的名作《雨夜花》被改編成《榮譽的軍夫》進行曲,《月夜愁》被改編為《軍夫之妻》,《望春風》被改編為《大地在召喚》,成為鼓勵台灣青年上戰場的「時局歌曲」。 古今歌謠換人傳唱 望春風 純純 陶喆 想要彈像調 純純 鳳飛飛 古典漢文與流行歌謠—林清月與老青春 經過統計青春美是當代唱過最多家唱片公司的女伶,無其他女伶能出其右。 當年正值青春時期的青春美,數落了生於晚清時期作詞家林清月的作品老青春,以俏皮的少女之姿,挑逗了當年的老阿伯及歐吉桑,可惜這首比月夜愁還要早的歌曲,因為難懂的古用語太多,以致現今傳唱者甚少。 賴和的詩歌音樂 1930年代,當時的台灣作家正思索著該如何將台灣話文實踐在啟蒙工作上,賴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員,他積極的採集台灣民間故事與民歌,除了一方面保存本土文化傳統的企圖之外,另一方面他也積極的汲取民間藝術的養分實踐在自己的創作之中。 賴和的文學作品,融合了以日文與漢文交接的當時而言,已臻成熟的結構,和豐富的音樂性。許多詩作,賴和本人也在旁邊作了該詩應該屬於何種民間曲風的注釋 呂赫若—文學、音樂與戲劇 二十六歲到東京入武藏野音樂學校聲樂科,師事聲樂家長板好子女士,並參加東寶劇團,演出「詩人與農夫」歌劇 從日本歸來,創作手法、文學風貌更趨圓熟 ,此期作品最好,主要原因是中日戰爭,日本嚴格管制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為了避免列入思想嫌疑,他改變寫作題材,這種擺脫文以載道的包袱,回歸藝術價值的創作,大大提昇文學的層次。 呂赫若—文學、音樂與戲劇 總結他一生創作,以反封建、控訴日據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家庭組織的病態為主。 1947年228事件後,呂赫若對國民黨徹底失望,主編左翼媒體光明報,變賣家產印製社會主義理念的宣傳品,後來更遠走離家積極參與對抗運動。 1951年,因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而死於台北縣石碇附近的鹿窟。 客籍新音樂創作與當代音樂人 日據時代的創作概況 鄧雨賢:福佬流行歌曲 江文也:專業領域-器樂曲、管弦樂曲 呂泉生:專業領土-歌樂 張福興:全方位發展-音樂教育、作曲 光復初期的創作概況 此時期台灣音樂界無論演、奏、唱皆以古典音樂為主流。 代表性的客籍作曲家:呂泉生、張福興、康謳、楊兆禎、劉晏良等人。 作品多以大、小調性或五聲音階旋律配合聲伴奏的作法為主。 1960年至今的創作概況 學院派 -- 現代音樂的創作:盧炎、沈錦堂、溫隆信、曾興魁、陳建台、蘇凡凌、呂文慈 學院派 -- 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