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发现新的微中子振荡模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臺灣大學與全球37所大學共同參與 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微中子振盪模式 新聞稿 大亞灣微中子振盪實驗團隊於三月八日發布新聞,宣布首次發現微中子新的一種振盪模式:量測微中子於運行過程中轉換為另類微中子的概率。此項研究結果將開啟通往物理新知的大門,未來可望能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的奧秘。 微中子是不帶電的粒子,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就流竄於宇宙間,而且新的微中子不停的在恆星或其它的核反應中產生。它們自由地運行於宇宙間,全然不受電磁力的影響,僅有弱作用力及萬有引力有機會與其發生作用。大多數時間能不受阻礙地穿透物質,包含人體、建築物或者地球。捕捉微中子對科學家來說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這激發了大亞灣實驗團隊的好奇心,並且著手設計與推動實驗。 微中子振盪是什麼呢?目前已知的微中子有三種類型—電子類、緲子類和濤子類,微中子在傳播過程中可不斷地由一類轉化成另外兩類,稱為微中子振盪現象。微中子振盪可由六個物理參數來描述,其中部份參數已經由太陽微中子、大氣微中子,或經由反應爐和加速器實驗量測出其值,然而尚有混合角θ13與CP相位角δCP 兩參數待精確量測。 為測量反應機率極低的反微中子,大亞灣實驗團隊於中國廣東核電廠附近的山中架設六組龐大微中子偵測器,用以觀測由核反應每秒所產生出數以千萬計的微中子。並於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此段期間,成功擷取到萬顆電子類反微中子。經由科學家的數據分析,首次發布精確測量到解釋微中子振盪的重要參數「混合角 θ13」。藉由比較三處實驗站(圖1)所擷取到的反微中子數目差異(圖2),大亞灣實驗團隊觀測到約有百分之六的反微中子在運行期間消失,並精確計算出微中子混合角θ13的值,其結果可表示為sin2 2θ13 = 0.092+/-0.017,因此在五個標準差之下可以排除θ13為零的可能性。此實驗結果不管是反微中子消失的機率或是混合角θ13都比科學家先前所預期的大。大亞灣實驗團隊並指出未來微中子實驗可望進一步測量出正、反微中子之間的振盪行為差異,此實驗結果將有助於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的問題。 大亞灣實驗探測器設置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大亞灣核電廠區內。廠區內的三座核電廠是世界上發電功率最高的核電廠群之一,核反應所提供的豐富反微中子數量,再加上其周邊的地形優勢,大亞灣堪稱世界上絕佳的微中子實驗地點。因此大亞灣實驗團隊計畫設置八個反微中子探測器於三個不同實驗站,分別是大亞灣近點、岭澳近點與遠點(圖1、3)。各實驗站皆設置於鄰近核電廠的山中,藉天然的山岩來降低宇宙射線的干擾,並提高實驗量測的精準度。兩個近點實驗站設置於離核電廠反應爐五百公尺內距離,用以量測反應爐的反微中子產量;遠點設置於距離反應爐約兩公里處,用以擷取經過振盪後的反微中子數量。再經由比較近點與遠點的反微中子數量差異,θ13值可以被精準地計算出。此獨特的實驗設計是希望藉由近端探測器所擷取到的反微中子數量估算遠端探測器應當觀測到的反微中子數量。倘若遠端探測器所擷取到的反微中子數量比推估的數值少,這意味著有部分反微中子從反應爐至遠端探測器約兩公里的運行距離間消失。這種近端、遠端相對的測量方法有效地排除來自核電廠反微中子產率的實驗誤差,這也是大亞灣實驗能夠精確測量到混合角θ13的關鍵所在。如今已有六組探測器安置完成,大亞灣實驗團隊預計於今年夏天安裝最後兩組微中子探測器,屆時將擷取到更多的反微中子,並能夠有更精確的實驗結果 。 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美國、台灣、香港、俄羅斯與捷克的三十七所院校,共二百多位研究人員參與合作。台灣團隊由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聯合大學組成,主要負責內層微中子偵測器製作(圖4)、數據擷取系統開發以及數據分析。   大亞灣實驗亞洲團隊由共同發言人兼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帶領,美方團隊由柏克萊實驗室的Kam-Biu Luk(兼共同發言人)、William Edwards,以及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Steve Kettell帶領。台灣團隊則由國立台灣大學熊怡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林貴林教授與國立聯合大學王正祥教授帶領。 聯絡人:台大物理系 熊怡教授、聯絡電話:0935271329 圖 SEQ 圖 \*Arabic 1 大亞灣實驗站位置圖。黑點部分為核反應爐,6個微中子探測器(AD1~AD6)分別安裝於EH1, EH2, 及EH3三個實驗站。 圖 SEQ 圖 \*Arabic 2 橫軸表示微中子探測器距離反應爐的平均距離,縱軸表示探測器量實際測到的事例數除以無微中子振盪時之預期事例數。 圖 SEQ 圖 \*Arabic 3 照片為遠點實驗站裝設三個微中子探測器放置在水池中。水池探測器周圍佈滿光電倍增管,主要功能是用來偵測宇宙射線,以降低背景干擾。 圖 SEQ 圖 \*Arabic 4 照片為微中子探測器內部結構,探測器周圍佈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