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后的十九世纪哲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动力学与社会静力学 孔德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作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 孔德是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他认为经济个人主义导致不负责任的无政府状态,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让利他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社会演进的规律总是从利己到利他,孔德反对传统的宗教而代之以科学的宗教--人道教。 人道教 孔德相信社会应该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接受科学家和实证哲学家这些精英提出的原则,由他们控制教育,形成舆论,参与政务,具有类似中世纪时的教皇和主教的地位。真正实在的是人类或人性,而不是个人。人作为个人是一种抽象,应该强调的不是个人权利而是对社会的责任。人的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性和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普遍的爱)。大写的人类性或人道是最高的存在者,具有上帝的地位,应该受到尊敬和服从。实证时代的人要像中世纪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样崇拜人道性,使政治服从于道德。 三、古典哲学的复兴 所谓“古典哲学的复兴”,指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复兴,即黑格尔主义和康德主义的复兴,我们一般称之为“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黑格尔去世之后,哲学一时陷入了茫然失措的混乱局面。虽然西方哲学始终处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但是在黑格尔前后,人们对这种状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为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完成和终结。在此之前,哲学家们从来也没有放弃过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理想,所以他们毕竟有一个统一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不存在了,而人们似乎对此还很不习惯,新黑格尔主义便应运而生了。正如文德尔班所说,对世界观的渴求使黑格尔迷住了青年的一代。 回到康德去! 1865年,德国哲学家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在《康德及其追随者》(1865)一书中每一章的结尾都大声疾呼:“回到康德去!” 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世纪之交,德国几乎所有大学的哲学教授席位都被新康德主义者所占据。 黑格尔学派解体,没有什么比回到康德去更好的办法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康德哲学中有许多东西构成了20世纪哲学的基本观念,以至于人们将康德哲学看作是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和关隘。实际上,虽然新黑格尔主义不仅在德国,而且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地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新康德主义则主要局限在德国本土,但是真正对20世纪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康德。新黑格尔主义过后肯定是更加激烈的反黑格尔、反形而上学的热潮,而新康德主义则最终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脱胎换骨,给20世纪的德国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新康德主义之“新” 对物自体持保留态度。 对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先验性)做了新的解释,分别以心理结构或逻辑结构回应非欧几何等的挑战。 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划分出发创立了价值论,深入讨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 三大流派 早期生理学派,以朗格为代表。 马堡和巴登学派注重研究逻辑与认识方法论问题,以科亨、那托普、卡西勒为代表。 西南学派(弗莱堡学派或海德堡学派)主要研究价值与文化历史问题,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为代表。 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建立在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欧几何和量子力学表明,几何学不一定以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为前提,物理学也不一定以“实体”、“因果关系”等范畴为基础。新康德主义试图对此做出新的解释。生理学派把先验因素归结为心理、生理组织,接近于经验主义的立场。马堡学派则主张把科学的先验条件解释为纯粹的逻辑结构。 从康德到黑格尔 从黑格尔回到康德,就必然面临康德的难题。新康德主义虽然回到了康德,但是如果不能彻底扭转哲学的方向,还是会从康德走向黑格尔,文德尔班等人就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康德预示着现代哲学的开端,但是他毕竟属于古典哲学。换言之,仅仅回到康德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四、生命哲学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 《时间与自由意志》 《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 《形而上学导论》 《创造进化论》 《生命与意识》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个无限的创造的生命力,他称为“生命冲动”,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这个真正的实在(即生命冲动)的认识,生命冲动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由于这种创造的活动,宇宙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演化、生生不息的历程,宇宙永远在变动之中,宇宙中并没有绝对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