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我国第四纪的四次亚冰期 鄱阳亚冰期(175万年前开始)→大姑亚冰期→庐山亚冰期→大理亚冰期(1.1万年前开始退缩,目前仅格陵兰和南极持续着) 现在为小间冰期:生存大量的喜暖动植物 第四纪冰期以法国阿尔卑斯山研究最好 中国的第四纪冰川为山谷和山麓冰川,发育在庐山、台湾、新疆、黑龙江等地 * 冰川作用的影响 1. 对地壳:冰压下陷,冰融回升,引起地壳的均衡调整 2. 对气候:引起海平面变化 3. 对地表:引起水系变化 4. 对生物:喜冷者存,喜暖喜热者亡 * 四、冰川作用的原因 1. 天文说: 强调外因 太阳辐射能变化:太阳强幅射时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反之,降温成冰 地日距离变化:地面接收太阳的能量相应变化 2. 大气成分变化说: 强调内因 CO2含量增高时大气升温,冰川融化;反之,降温成冰 * 3. 洋流变化说 假说认为:更新世以前,巴拿马地峡还未形成,南北美洲之间存在宽阔的海道。大西洋赤道附近的暖流不向北流,而是朝细流入太平洋,致使北冰洋地区没有足够的降雪量,气候冷却无法形成冰川,巴拿马地峡形成后,大西洋赤道暖流北上,海水蒸发,为冰川的形成提供足够的降雪量 4.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变化,陆地大规模的抬升,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多次开合,全球气温显著降低,在有利地区形成冰川 ~End~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 冰川 冰川: 是在重力作用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 特点: 水圈的组成部分,总体积约为2.4×107km3,占全球淡水量的85%,许多江河的发源地,有“固体水库”之美称 现代冰川覆盖地球陆地面积10%,其中南极1.35×107km2,北极2.4×107km2,少部分在高纬度和中纬度的高山区 我国海拔3500m以上的山区都有现代冰川,冰川和永久积雪总面积4.4×107km2 * 中国冰川分布图 (集中在我国西部3000m高度的地区) *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的形成 1. 雪源区: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部融化或升华的地区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为 雪线的分布与下列因素有关: 气温:纬度高者,气候冷,雪线低;反之,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降雪量:雪量大易成冰川,雪线低 地形:平缓处和背阳处积雪易保存,雪线低 湿度:干燥寒冷的地区雪线较高 * 东喜马拉雅山雪线 * 2. 冰川冰的形成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去,积雪不断转变为冰 雪花、雪片 → 粒雪 → 粒状冰 → 冰川冰 * 积雪成冰,而不是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 雪花(Snow flakes) →在静压力下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变为粒雪(Grainy snow,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 →再压实,重结晶长大,进一步排去空气→变为粒状冰(Grainy ice,乳白色) →重结晶,增粗,变致密→变为冰川冰(Glacier ice,蓝色,比重0.9) 通常,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为冰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 冰川的运动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度就快 流速不匀:冰川底部和二侧的流速小于中间和上部的流速,可形成裂隙、褶皱、断裂 * 冰川的类型 冰川按其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是补给区占优势的冰川,基本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块,又称大陆冰盖或冰被 范围广、厚度大、面形分布:面积大、冰层巨厚,可达数千米,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 冰川呈盾形,中间最高,向四周呈辐射状流动,可越过较大地形障碍运动 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南极大陆除个别高峰外,几乎全部被冰覆盖,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格陵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 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中的冰川,带状分布,规模有限 冰斗冰川:靠近雪线的凹地、冰坎 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扩大、溢出,顺着山谷流动。 单式:从粒雪盆中流出的冰川 复式:两个以上粒雪盆中流出的冰川汇合体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冰帽):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边缘山地,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处 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的冰川,若干山麓冰川可以汇合成为一个面积广阔的冰源(由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川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又称刨蚀作用 挖掘作用:冰的巨大压力把基岩压碎并掘起带走的作用;裂隙发育更有利于挖掘,冰床基底突起易被挖掘 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削,其本身也被磨蚀 * 冰蚀地貌 1. 冰斗:半圆形洼地 通过挖掘而加深;高度在雪线附近 冰川冰在底部流出,易产生雪崩,是登山危险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