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汇总与衰弱——明清【中外文化史,2011(2)】.pptVIP

第六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汇总与衰弱——明清【中外文化史,2011(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 中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第六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汇总与衰弱 ——明清 帝国文化特征概述 表现: 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中叶的社会和文化是阶段性汇总,是积聚而非迸发,是回溯而非突进,是修饰而非更新。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社会结构不曾突破性变化,传统的思想、学术、风俗、心态趋于烂熟,至思内向、非竞争性的国民性格完全定型,阔大、精巧与空疏、呆滞逐渐演化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氛围。 原因: 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经济上极度重农抑商。 随着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力量的兴起,中西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自18世纪中叶始,清政府为警惕东来的殖民海盗而逐渐闭关锁国。 宋明理学在极盛之后堕入空疏、虚浮,为乾嘉实证学术发展留下空间。 中唐以来长期的文化积淀,为明清学术大总结奠定了基础。 明中叶后,来华欧洲传教士输入近代西方新知识,使中国文化具有中西会通的新起点。 帝国文化特征概述 一、极端王权和文化专制 文化回归主义 “从蒙元的世界帝国到汉人的文化回归主义?” ——沃尔夫 《欧洲和没有历史的人们》 首要的表现就是“海禁”政策的实施 。 明王朝建立初年所面临的让当权者感到不安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有关 ? 抑或,“华夏”内部的人口发展以及帝国关于自身“天朝想象” 密切关系? “华夷之防”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只是以前的以“防外”为主变成了现在的“防外”和“杜内”并重。(体现在对内的政治、军事的设置上 ) 卫所 浙江沿海卫所分布图 一、极端王权和文化专制 1.极端王权的特征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既早成又晚退。 从秦汉到明清,2000多年;而西欧国家在中世纪才开始确立君主专制,300多年。 中国帝制专制的作用是双重的 早期有维系国家和发展文化经济作用;晚期则越来越来残酷,抑制人的基本权利、精神自由。 君主集权愈演愈烈,达到登峰造极、无可比拟的地步。 中国的皇帝则是天子,是天的代表,王权永远是高于宗教,宗教如果想凌驾在王权之上,那是得不到发展的。 明代朱元璋开始,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皇帝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集政、军、财、文大权于一身。 一、极端王权和文化专制 2.文化专制的极端表现 大兴文字狱,排除异己。 八股取士,僵化科举制度。 强化思想控制,以程朱理学统御天下。 加强学术专制,大举编书。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东西方文化交流。 文字狱 科举僵化 理学的嬗变 大举编书 闭关守国 一、极端王权和文化专制 3.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 文化专制钳制甚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读书人无不提心吊胆,避祸自保,无人敢言社会问题,直接导致思想领域的僵化沉寂。龚自珍因此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长叹。 文化专制极大的扭曲、摧残了文化。 以文字狱为例,它的兴发对于历史文化来说完全是毁灭性的浩劫。不仅使许多珍贵的书籍、作品遭到禁毁,戕害无数社会精英人士,而且使思想文化严重扭曲,出现畸形变态的后果 。 清代考据学发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术的繁荣,而是在文字狱高压下出现的一种文化扭曲现象。 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 二、文化专制下的启蒙思潮 1.王守仁及其弟子与晚明人文思潮 朱熹“即物穷理”的弊端: 广泛考察,而无统御力,则会失之于支离破碎; 主张穷尽天理,往往会使人放松自身修养; 一味“述主”,则学人无创新动力和独立人格。 王守仁(1472-1528年),今浙江省人,通常称他为阳明先生。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 他早年热诚地信奉程朱;为了实行朱熹的教导,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的理。他专心致志地“格”竹子这个“物”,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有发现,人也累病了。他在极大的失望中不得不终于放弃这种尝试。后来,他被朝廷谪贬到中国西南山区的原始的生活环境里,有一夜他突然大悟。顿悟的结果,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根据这种领会他重新解释了这部书。就这样,他把心学的学说完成了,系统化了。 王守仁(1472—1529),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因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而并称“陆王心学”,或简称王学,也称阳明心学 。 心即理:在朱熹看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在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看法,认为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传习录》:“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