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0
浅论现代汉语虚词“的”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现代汉语虚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和运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对它进行研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关照,宏观方面:重点着眼于探讨其古今演变及各个时段的研究现状;微观方面:侧重于“的”字短语的研究,利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演变;语法;语义;语用
据现代汉语汉字的使用情况统计,我们发现“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其使用频率为90﹪以上,关于这样一个高频汉字,语法学界关于它的单方面的论述已经很多,诸如:语法、语义等方面,但是对于它的各个方面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尤其是语用方面,涉及的更少,本文将系统的对这一虚词进行论述,并填补语用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的”字的古今演变
在这部分我们将探索“的”字的起源,并就各个时段的用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它有全面的了解。
翻开近代汉语的有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近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并没有“的”,而是有“底”,且“底”也只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结构助词。现有的资料显示,唐代起“底”就已经出现,但使用的数量不多,例如:
定知帷帽底,仪容似大哥。(朝野佥载,太平广记,卷二五四)
湜惊美久云,谓同官曰:“知无?张底乃我辈一般人,此终是其坐处”(刘餗《隋唐嘉话》)
例1中的“帷帽底”即带帷帽底,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的”类的“的”字短语。例2中的“张底”即“姓张的”。
由于唐代“底”字用例太少,显然不足以窥见其功能、用法。到晚唐五代时,其使用数量明显增多,主要以两种文献为主,即《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尤以后者为最。在《敦煌变文集》中“底”多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作定语,例如:
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
到家各自省差殊,相劝直论好底事。
传把诸人修底行,较量多人唱唱看。
例3,4用于形容词之后作定语,例5用在动词之后作定语,其用法和现在通行的“动词+的”“形容词+的”是一致的。
《祖堂集》中“底”的用法和功能比前面又得以完善,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后,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谓语、状语,我们可以看其中的几个例子,例如:
名词+底
若是利根底相投,不烦转瞬视。(4、11)
僧便问:“作摩生是顶上底?”(1、166)
形容词+底
裴相公有一日微微底不安,非久之便死。(4、136)
曹山云:“朦朦胧胧底。”
动词+底
10、夜来还有悟底摩?与个消息。(3、78)
11、师兄见洞山沉吟底,与说破衷情。(2、15)
副词+底
12、师……树下坐,忽底睡着,觉了却归院。(3、66)
以上的例句中,“名词+底”构成的“底”字结构主要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充当定语的在少数。“形容词+底”构成的“底”字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动词+底”结构使用的最多,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至于“副词+底”所构成的“底”字结构则主要作状语。
宋代是“底”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时期,据现有资料看,北宋初年助词“底”的使用仍然维持晚唐五代时的用法,我们就不再赘述。但却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于语音的变化,“底”字逐渐改写为“的”,至此,现代汉语虚词“的”开始出现,只不过在那时它只代替“底”构成体词性结构,例如:
13、学是至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二程语录,卷一一)
14、大王家的亲人都去,奈何一城生灵?(遗史,三朝兆盟汇编,卷七九)
元代这类的例子更多,而且出现过省去修饰语的用例,例如:
15、更他每的使长出军了啊,欺负着他每的媳妇、的孩儿逃走了的多有。(元典章,卷三四,兵一)
元代中叶,“的”字最终取代了“底”。
16、那般的做好事其间里,不拣是谁休拦当者。(元典章,卷三三,礼六)
17、蒙古文字,不拣那里文字根底为上交者宽行。各路分官人每,与按察司官人每一处提调着,好生的交学者。(通制条格,卷五)
在“的”字取代“底”字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所发展,像现代汉语中“我是昨天来的”这样用于句末的“的”就是在元代以后新产生的。随后关于“的”的用法基本上就已和现在的用法大致相同了。
在《现代汉语》[1](p41)里对“的”的理性定义是这样界定和描述的:
1、结构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或限制中心语。在这种情况下,“的”是定语的标志。
①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或限制关系。例如:
a蔚蓝的大海平静的像一面镜子。
b我们要学一点关于逻辑的知识。
②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领属关系。例如:
a他的哥哥去当兵了。
b这是谁的手机。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使这种主谓关系变成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在这种词组里,“的”起强调作用。例如:
a班主任的到来,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见到救星一样。
b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