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docx

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李廷春(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摘 要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出口段穿越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 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李廷春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摘 要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出口段穿越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 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 通过分析,认为高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是大变 形的主要因素。 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提高支护体系刚度、合理预留变形量,以及采用长锚杆、多重支护和超短 台阶法等常规措施控制了围岩变形;基于对围岩动态演化机制的认识,提出了高地应力隧道超前导洞法应力控制释 放技术,开展了大型工程试验。 阶段性试验成果表明,采用超前导洞有效地降低了正洞施工时的变形速率,对上中台 阶影响尤为显著。 通过对应力控制释放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望探索出安全、高效的高地应力软岩施工新技术。 关键词 毛羽山隧道 薄层碳质板岩 高地应力 超前导洞 应力释放 变形控制 中图分类号:TU 456.3 文献标识码:A 严重影响区, 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 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本文 结合毛羽山隧道出口高地应力软岩 大变形工程 实 例, 研究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大变形的发展规律及 其力学机理, 以期在施工过程中探求合理的治理措 施,达到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以及快速掘进的目标,从 而保证工程的顺利开挖施工;同时,进一步深化并丰 富软岩隧道大变形研究, 为该类隧道工程设计与施 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引 言 1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隧道工程 已经向长大、深埋方向发展,建设穿越高地应力且地 质环境恶劣的软弱围岩区的长大隧道工程已不可避 免[1]。 例如南昆铁路家竹箐隧道、二郎山公路隧道、 木寨岭公路隧道、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兰新复线乌鞘 岭隧道等均存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 软岩的基本 特征是强度低、孔隙率高、容重小、渗水、吸水性好、 易风化、易崩解,具有显著的膨胀性和明显的时效特 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长 8 503 m, 最大埋深约 700 m。 隧道出口段通过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 2 性[2]。 在高地应力区修建地下工程,最大的难题就是 软岩大变形的控制问题[3]。 目前, 关于围岩大变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和清 晰的定义,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研究,在工程实践中, 围岩大变形至今亦未列入设计规范。 国内外许多专 家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修建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 分别从结构断面形状设计、 支护措施的设置以及开 挖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观点与解决办法。 然而,地 下工程自身具备的特殊性使得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 治理措施能够应对地质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新建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位于“5.12 汶川地震” Sl 板岩(T ):薄层板状构造( 层厚≤5 cm), 青灰—灰 1 黑色,局部夹白色条带,变淤泥质、钙质结构,层间结 合力较差,密闭节理裂隙较发育,弱风化,岩质较软, 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呈层状、块状结构,裂隙水较 大。 岩层走向基本与隧道平行,倾角 70°~90°。 隧道 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近 22 MPa,围岩强度应力比为 =1.41,属于极高地应力状态。 孙钧等[4]采用与 R /σ b h,max 修改稿返回日期:2011-03-04 作者简介: 李廷春(197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隧道施工技术管理工作,E-mail: yfone143433@. 第 48 卷第 2 期(总第 337 期) 2011 年 4 月出版 59 Vol . 48 , No . 2 , Total . No . 337 Apr . 2011 图 1 K285+178 断面(埋深 429.59 m)拱顶下沉监测曲线 Fig.1 Curve of crown subsidence a 图 1 K285+178 断面(埋深 429.59 m)拱顶下沉监测曲线 Fig.1 Curve of crown subsidence at K285+178 section (with overburden of 429.59 m) 图 2 K285+168 断面(埋深 435.11 m)水平收敛监测曲线 Fig.2 Curve of measured horizontal convergences at K285+168 sectioin (with overburden of 435.11 m) 图 3 隧道不同断面变形曲线 Fig.3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