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管理 赢在清晨.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些改动使络活喜能够95%以正电荷的形式存在,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结合 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中,而不是穿膜而过。这种与膜的作用,是硝苯地平等其他非离子药物所不具备的 当患者服用络活喜后,络活喜会大量进入并存在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部分与细胞膜上的磷脂结合,只有少部分通过缓慢移行靠近L型钙通道受体,与受体充分结合,发挥拮抗钙离子进入细胞的作用 一旦络活喜与受体结合,由于结合紧密解离也会比较缓慢表现在降压效果上络活喜起效和缓,因此交感反射活性极低,降压更为平稳 络活喜? 真正分子长效由独特分子结构决定 优点 缺点 分子结构改造如:络活喜? 药代动力学稳定、均一;生物利用度恒定60-90%1; 分子长效,克服了剂型限制,可研碎、鼻饲2;分子长效,药物吸收、代谢不受食物及胃肠功能影响1 分子改造难度大、成功率低; 新分子结构需大量研究进行验证,增加成本。 缓/控释剂型 可改变药物的释放,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可降低给药频率,使用更方便3 不能改变本身药物分子的吸收、代谢特性; 制剂学仍不能掩盖药物本身的缺点; 药片不可掰开、研碎、药物剂量调整受限3; 辅料易受食物、胃肠功能的影响4; 存在不溶性骨架3 络活喜?中文说明书 2.姜凤久,等.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1):46. 3. 朱福海,等. 安徽医药.2009 ;13(7):835-836. 4. 朱兰,等.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83-1985. 分子长效的优势VS剂型长效的局限性 缓释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易受 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差异增大 理想药物 缓释剂与食物同服 副作用增加 血压控制作用减弱 血药浓度  食物  胃肠道动力  PH值  患者依从性 缓释剂的药代动力学易受 胃肠道环境的影响 影响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的  可能因素 参考文献:Chien YW.1989;Arnold RJG,Kaniecki DJ.1993;Robinson DH,Mauger Jw.1991 Ferrucci A, et al. Clin. Drug Invest. 1997;13(Suppl 1):67-72 开放、交叉对照研究,共40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接受起始剂量氨氯地平5 mg / 天或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天,治疗期12周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估了两药降压效果 络活喜?平稳控制清晨及24h血压效果 优于硝苯地平 Ole Lederballe Pedersen, et 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7, 25:707–712 VALUE动态血压亚组研究 入选659例一年的VALUE试验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n=327)和缬沙坦组(n=332)组治疗 清晨服药后25小时内每20分钟检测一次血压,随访1年 VALUE研究显示:络活喜?控制清晨时段血压优于缬沙坦 新指南同时强调: 要选择循证证据充分—真正降低远期 心脑血管事件的降压药物 Hypertension.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5, 2013; 高品质的降压管理包括众多方面,其中选择循证证据充分、依从性高的降压药物是临床治疗方案。 2014JNC8对药物的推荐是基于对循证证据严格筛选后进行的推荐 JNC8指南的证据均来自于随机对照研究,所有证据级别和推荐均根据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 JAMA. doi:10.1001/jama.2013.284427 络活喜?是唯一被JNC8指南推荐的长效 二氢吡啶类CCB JAMA. doi:10.1001/jama.2013.284427 络活喜 基于证据的降压药物剂量表 短效药物尼群地平 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 众多循证证据一致证实络活喜?有效降低血压, 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 James D, et al. JAMA. 1993; 270(6): 713-724;2, John E, et al. JACC. 1994; 24(6): 1460-1467;3, Packer M,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5(15): 1107-1114.4, Pitt B,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2(13): 1503-1510;5,Jackson T. JAMA. 2002; 288(23): 2981-2997;6, Berl T, et 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3;138(7): 542-549;7, Julius S, et a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