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7卷 第 2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37, No.2
2017年 3月 QUATERNARY SCIENCES March,2017
- - -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17.02.03 文章编号 2017)02234 16
-
滇西北地区鹤庆 洱源断裂带遥感影像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① ① ② ① ② ②
魏永明 魏显虎 李德文 陈 玉 沈晓明 孙昌斌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① ②
- -
摘要 鹤庆 洱源断裂带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中部偏西,四周分别被程海近 SN向断裂(带)(东)、丽江 剑川 NE
-
向断裂(北、北西)、龙蟠 乔后 NNE向断裂(南西)及红河 NW 向断裂(南)等区域性活动大断裂所围限。根据断
-
裂构造的直接解译标志———清晰的线性形迹和鹤庆 洱源断裂带形成的构造地貌标志如大型/微型断层陡坎、断
层谷地、断塞塘等及断裂走滑造成的水系错动、河流阶地面被错及同一盆地边界相邻的多个洪积扇顶的同向扭动
等,在高分辨率的SPOT5(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可达 25m)及中等分辨率 ETM(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可达 15m)
-
遥感影像上对鹤庆 洱源断裂带的空间分布、规模、活动性质、相对活动时代及活动幅度进行了遥感分析,并做了
-
详细的野外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鹤庆 洱源断裂带基本沿丽江盆地东部东边界、鹤庆盆地东边界、洱源盆地
西边界及鹤庆盆地与洱源盆地间的山地段(简称山地段)分布,断续延伸近 100km,在盆地边界断层走向近SN向、
山地段为NE40°~50°。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洪积扇中前缘微型断层陡坎(高不超过5m)的存在不仅反映该断裂带的
最新活动而且也说明活动性有逐渐向盆地内部迁移的迹象,尤以鹤庆盆地东边界最为明显。2)通过 SPOT5遥感
影像上洪积扇的色调及几何特征分析,晚更新世早中期的洪积扇广泛分布在各盆地的边界及山地段谷地的两侧,
-
扇形地保存相对完整;晚更新世晚期 全新世早期洪积扇分布较为有限,但扇形地保存十分完整,这两期洪积扇
-
是我们分析鹤庆 洱源断裂带的遥感影像特征及活动性依靠的最主要地貌类型。3)根据断裂带活动性质遥感分
-
析,鹤庆 洱源断裂带主体断裂在盆地边界垂直断错晚更新世早中期洪积扇,地貌上形成一级洪积台地,高出盆
地面不超过40m,同时水平断错出山口处的水系,断错幅度不超过 20m,为左旋走滑正断层;在山地段断裂带主
体断裂水平断错发育在晚更新世早中期洪积扇中的水系可达 200m,以左旋走滑为主。次级断裂在盆地边界垂直
-
断错晚更新世晚期 全新世早期洪积扇前缘,地貌上形成不超过 5m的微型断层陡坎,为典型的正断层。次级断
裂在山地段水平断错 2级河流阶地,一级阶地(T)被断错可达 5m,二级阶地(T)被断错在 20m,为左旋走滑断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4.5_4.0kaB.P.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条件限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pdf
- 4Ma来澳大利亚西海岸带的环境变化历史及其与印尼贯穿流的联系.pdf
- 8.2_6.2kaB.P.海平面变化对海南岛周边潮汐的影响.pdf
- 9.6_6.0ka B.P.阿曼降水重建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的对比.pdf
- 14ka B.P. 以来巴里坤湖区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变化研究.pdf
- 15Ma以来海陆记录的轨道-构造尺度东亚季风的演化以及西北内陆的干旱化.pdf
- 18.7万年前的高速远程古滑坡:来自陕西华县莲花寺滑坡体上覆黄土光释光(OSL)测年的证据.pdf
-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pdf
- 27万年来南海南部上部水体结构和古生产力变化的古海洋学记录.pdf
- 86 Sr变化记录大气粉尘活动历史.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