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5卷 第 3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35, No.3
2015年 5月 QUATERNARY SCIENCES May,2015
- - -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3.07 文章编号 2015)0355011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杨家山动物群的瞪羚化石
李 刈 昆①②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
①
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②
摘要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杨家山动物群的瞪羚(Gazella)化石,将临夏材料归为保德瞪羚
(Gazellapaotehensis)、高氏瞪羚相似种(G.cf.gaudryi)和瞪羚未定种(G.sp.)。G.paotehensis为有效种,与G.gaudryi
区别在于 G.paotehensis两角心分散度大,表面发育较深纵沟;与 G.dorcadoides区别在于 G.paotehensis角心向后外
方伸出角度较高,侧视倾斜度小,脑颅部从额顶缝开始呈弧形向后下方弯曲。依据临夏的瞪羚化石组合推测杨家
山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可能为温带开阔草原,有灌木丛为典型食叶者食用。依据脑颅轮廓,G.paotehensis应归入短
头型,验证了G.paotehensis可能是 G.blacki祖先的观点。
主题词 瞪羚(Gazella)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杨家山动物群
+
中图分类号 Q9115,Q915877,P534621 文献标识码 A
组、中中新世虎家梁组、晚中新世柳树组、晚中新
1 前言
世至中上新世何王家组、晚上新世积石组以及早更
瞪羚(Gazella)是一类小型牛科动物,为中国北 新世午城黄土[26~28]。石磊(LX0031,35°25′19.7″N,
[1] 103°27′303″E) 和 百 花 村 地 点 (LX0205,
方三趾马动物群常见分子之一 ,也是较早被描述
和研究的哺乳动物化石之一。现生瞪羚种类繁多, 35°23′432″N,103°29′452″E)的化石材料产自柳
[29]
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 树组上段,对应于杨家山动物群 ,岩性为红色泥
在中国仅有鹅喉羚(G.subgutturosa)一种,分布于 质粉砂岩与钙结核互层,百花村野外剖面图如
[2] 图1b。记述材料包括 7个个体,其中 6件头骨,
内蒙、新疆和西藏北部 。
1件角心,其中1件头骨带左右下颌以及舌骨。头
Gazella化石在中国晚新生代地层十分丰富,时
[24,25] [30]
骨描述术语参考 Bohlin 、张鹤宇等 、陈冠
代从晚中新世开始直到更新世,地域上主要集中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4.5_4.0kaB.P.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条件限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pdf
- 4Ma来澳大利亚西海岸带的环境变化历史及其与印尼贯穿流的联系.pdf
- 8.2_6.2kaB.P.海平面变化对海南岛周边潮汐的影响.pdf
- 9.6_6.0ka B.P.阿曼降水重建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的对比.pdf
- 14ka B.P. 以来巴里坤湖区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变化研究.pdf
- 15Ma以来海陆记录的轨道-构造尺度东亚季风的演化以及西北内陆的干旱化.pdf
- 18.7万年前的高速远程古滑坡:来自陕西华县莲花寺滑坡体上覆黄土光释光(OSL)测年的证据.pdf
-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pdf
- 27万年来南海南部上部水体结构和古生产力变化的古海洋学记录.pdf
- 86 Sr变化记录大气粉尘活动历史.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