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好事集冬日温暖迎周年-东华大学.doc

花莲好事集冬日温暖迎周年-东华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蓮好事集新聞稿 花蓮好事集 冬日溫暖迎週年 花蓮第一個友善農夫市集-花蓮好事集滿週歲囉!從12月10日至31日每週六上午9點到下午1點於鐵道文化園區二館,安排一系列活動:講座、音樂會、好康DIY以及週年慶滿額送禮券等,花蓮好事集邀請各位鄉親一起來「抓周」! 在去年的此時,一群熱愛土地的農夫們成立了屬於花蓮在地的小農市集,以友善耕作、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搭建農夫和消費者銷售平台。在這裡你可以嚐嚐當季洛神花蜜餞、和農夫們聊聊近日大雨對作物的影響,亦或是來杯梅子烏龍在樹下歇歇腳,看著孩子們在廣場中盡情歡笑。 這次的週年系列活動,好事講座邀請部落格「從產地到餐桌」作家徐仲,來和大家分享他對臺灣生產履歷的看法;2場好事音樂會,林泰佑琵琶演奏以及聲子樂集管樂團,豐富我們30分鐘的心靈;好事展覽則有吉野驛老照片展、新社部落Sanku竹編造型魚簍燈展,以及好事集回顧展;每週串聯公益組織,黎明教養院、門諾基金會、曙光青少年關懷協會,以及好事集準備5場精采DIY、集點送禮券、好事集農產大鍋煮等好康活動。 花蓮好事集相信:「好人多的地方,總有好事發生!」希望透過週年慶活動讓更多在地鄉親、外地遊客能認識花蓮優質農產、友善小農,度過一個溫暖的12月。 象 耳虎 耳花蓮好事集? 提供 象 耳 虎 耳 新聞連絡人 手機:0975-870755 Mail:hualienfm@ 吳其璁 附件一 ※花蓮好事集週年慶活動流程表 時間:每週六上午:09:00~13:00 地點:鐵道文化園區二館 日期 活動內容與時間 12/3 10:00記者會 10:30好事美食DIY 伍佰戶與阿春果園 12/10-12/31 吉野驛 老照片展 新社部落Sanku竹編造型 魚簍燈展覽 12/10 09:00好事公益 黎明教養院手工藝品義賣 10:00好事講座 徐仲-知味 11:00好事DIY Ki媽串皂製作 12/17 09:00好事公益 門諾基金會二手拍賣 10:00好事音樂會 林泰佑-琵琶 10:30好事DIY 四季耕讀農園搓湯圓、蘿蔔糕製作 12/24 09:00好事公益 曙光青少年關懷協會手工藝品義賣 10:00好事DIY 阿迪克鑰匙圈製作 11:00好事美食 好事集花蓮煮 12/17-12/31 好事集照片 回顧展 12/31 10:00好事音樂會 聲子樂集管樂團 10:30好事DIY 梅精婆婆-客家桔醬製作 12/10至 12/31 週年慶週週滿額送(每週六上午) 消費者可至服務台領取集點卡,每消費滿100元可累計一點,集滿10點可兌換100元商品禮券。(每人每日最多可兌換500元禮券) 附件二 ※活動介紹 一、常態展覽: (一)12/10~12/31吉野驛老照片展(舊警察局) 吉野驛(舊吉安車站、或稱吉野車站)於30年前拆除,當時隨之歇業的「吉安貨運代辦站」是吉野驛廣場僅存的日據時期老屋之一,已與周遭聚落共存80年以上,但因道路拓寬面臨拆除危機。 吉安鄉公所為了打造吉安鄉的客家特色,正積極進行「吉安好客」客家聚落調查研究,以及「客家第一庄」稻香、永興的路廊串連規劃,其中「百年吉野驛」計畫本應是重要一環,然而因為車站拆除後相關研究資料極少,此部分規劃十分緩慢,直到面臨被破壞的危機,才開始受到重視。 花蓮好事集自2011年3月中旬便將市集移至鐵道文化園區二館,市集的空間與鐵道文化淵源深厚,因此邀請吉野驛老照片來鐵道文化園區二館作常態的展覽,為期一個月,希望能讓來好事集、鐵路文化園區二館的民眾,可以喚起舊時的記憶,一同來關心花蓮的文化資產。 (二)新社部落Sanku竹編造型魚簍燈展覽(舊工務辦公室與室外) 噶瑪蘭族人的Sanku魚簍:從前的時候,居住在花蓮東海岸的噶瑪蘭族人,常在大雨之後扛著竹製的sanku (大鱼簍)放到水流湍急的河川中,大口的那一邊迎向著水流的方向來捕捉魚蝦。 Sanku多半以成熟而皮肉厚實的刺竹或麻竹來製作,由竹管的一邊切剖出許多細緻勻稱的小片,但另一端並不切開,使用黃藤條圈圍撐開不同位置的肚腹,再以黃藤皮固定被分開的竹片,而形成大小變化的竹子肚腹空間。 因為協助香蕉絲工藝復振與研發的緣故,來到新社部落的纖維創作者陳淑燕,由於居住在部落,加上對噶瑪蘭族的文化情有獨鍾,在偶然的機會中發掘Sanku這種單純結構與造形的竹藤編工藝很有特色美感,覺得應該要傳承下去,同時以藝術的眼光與直覺,看見這項男性工藝的現代發揮空間,於是鼓勵部落的人重新拾起這項技術,但是不再只是傳統的捕魚功能,而是發揮它竹藤的材質美感與鏤空的線條來製作燈藝創作! 同時擁有阿美族與噶瑪蘭族血統的陳儀鍵,太巴塱是媽媽的故鄉,而東海岸邊的立德則是噶瑪蘭族父親的落腳地。目前陳儀鍵在新社部落(噶瑪蘭族的大聚落)與陳淑燕老師共組自然材手做工作室,將部落的傳統工藝作新形式的延續與發展。 新社部落這個具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