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玛瑙珠-中国考古.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面,并随着光线的移动而变化。当光线超出某一个范围时,这种斑斓 的色彩又逐渐隐匿不见。从微观上看,珠体内的SiO2 晶体以隐晶质的 形式立体、无规则地排列着,晶体间的微孔隙充满了结构水等物质, 当珠子埋藏入土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作用后,珠体内的结构 水和较容易溶于水的物质被析出,导致晶体间的孔隙度增大,晶体结 构变得疏松,而晶体的排列形态也逐渐发生改变,当这些晶体的排列 形成某些特殊交角并有光线从特定的角度穿过这些晶体交角的时候, 就会因为光线的折射而产生“虹化现象”。 (图二十三)是 “虹化现 象”在 50 倍光学显微镜下的成像,我们看到这一部位最表层的SiO2 晶体呈现出圆环状疏松的现象,这是由这一部位SiO 晶体的排列状态 2 决定的。当显微镜的灯光从上面照射这一部位时,晶体疏松的圆环状 部位呈现出如彩虹般旖旎的光彩。 (图二十四)是70 倍显微镜下的 成像,图中我们仍能看到旖旎的彩色斑面,也更清楚地观察到玛瑙珠 体最表层的SiO2 晶体呈现出自然疏松的状态,疏松较严重处还有晶体 轻微脱落的现象。 31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 32 图二十七 我们在 (图二十五)中看到了明显的“色沁现象”、“土蚀痕现 象”和“橘皮纹现象”。图像资料显示:这颗玛瑙珠的表面并非特别 光滑平整,珠体的一小部分受沁后发生了自然脱落,深红的沁色沿着 珠体表层的沁裂纹逐渐沁入珠体深处,并如水墨般晕染开来。(图二 十六)是25 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橘皮纹现象、沁裂纹现象、晶 体脱落现象和红色沁现象。产生上述受沁现象的机理是:在玛瑙珠埋 藏入土后长时间的持续风化过程中,相对较早期的风化淋滤作用将珠 体内的可溶性物质溶解并和晶间水一起流动扩散并带出,从而导致晶 间孔隙增大,晶体间的连结力降低,而玛瑙珠体的结构也变得疏松, 最终导致部分晶体脱落,当这种风化现象不严重并只在玛瑙珠表面质 地较差的地方轻微出现时,就会产生“土蚀痕”和“土蚀斑”现象。 当风化作用导致珠体的表层晶体有稍大面积的脱落,就形成了“土蚀 坑”现象;“色沁现象”的产生机理是:我们知道海昏侯墓的土壤土 33 中富含铁元素,这些铁元素在渗透胶结的风化过程中沿着较为疏松的 珠体表层结构和沁裂纹逐渐渗透进入玛瑙珠的晶间孔隙中,就形成了 我们看到的铁元素入沁现象。 (图二十七)是 “色沁现象”在50 倍 显微镜下的成像,它使我们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更为清晰,同时我们也 看到珠体上自然崩裂的矿物表面与玛瑙珠体的表面呈现出完全不同 的光泽和细微形态;“橘皮纹现象”产生的机理是:这颗玛瑙珠的晶 体结构不是很致密,且抛光也不是特别精细,虽然古人在制作它时用 解玉砂反复地打磨抛光,但珠体表面在微观下仍然呈现出相对凹凸不 平的状态,珠子埋藏入土后经历的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矿体中可溶性离 子和晶间水大量流失,从而加剧了微观下珠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状态。 在渗透胶结的过程中,富含 Si、Al、Fe 元素的胶体溶液堆积胶结在 微观相对不太平整的珠体表面,并与解玉砂琢磨痕迹相互映衬,当光 线从特定角度照射时就形成了“橘皮纹”这种美妙的光影效果。 34 图二十八 35 图二十九 图三十 由于这颗“红玛瑙圆珠”受沁后正好从中间崩裂为两半,从而使 我们能够全面、清晰地观察到珠子的孔道状态。(图二十八)中我们 观察到玛瑙珠体崩裂后呈现的自然形态,其表面呈石蜡光泽,这是天 然红玉髓矿体剖面未经抛光的光泽特征41 。珠体崩裂截面的部分晶体 已经疏松,进一步发展有脱落的迹象。孔道横贯于珠体崩裂截面的中 部,并非特别平直,孔道剖面的光泽暗哑,明显不同于珠体崩裂截面 的石蜡光泽。仔细观察 (图二十九),我们看到孔道的前五分之一处 有一个微小的台阶痕,这是双面定位出现细微偏差后导致孔内出现错 位后形成的台阶痕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