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ppt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点拨 “变化”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影响”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发展变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 (2)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1.(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高考题组] *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宋元时期的经济:(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2)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4)“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1.农业的发展 [主干梳理]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_________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_______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租佃经营 南宋 2.手工业的进步 黄道婆 煤 景德镇 3.商业的繁荣 交子 监控 [状元笔记]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巧学妙思] [轻巧识记]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微点拓展] 北宋东京与唐代长安“市”的比较 (1)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坊市分离,“市”是固定的商业区,白天定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 (2)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时间上突破坊市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 [概念辨析] “草市”与“夜市” (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1.史学争鸣——经济重心的形成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3.史论概念——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主要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主题一 “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研读] 史料三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1.史料一为原始史料,主要说明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2.史料二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3.史料三体现了北宋入朝为官的南方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 1.从史料一到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花开一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