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 答案 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主题三 承前启后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史料二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有为的,亦不得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史料三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 2.史料二为后世的史学专著,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角度说明贵族政治的衰败。 3.史料三为后人的史学评论,主要从思想角度阐述了古代“国家观”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答案 (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2)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三中古代“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答案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 [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考法1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1】 (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真题研析]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答案 C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唯物史观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的认识和评价的本质目的 历史解释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表明儒学者的政治诉求 考法2 从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文字的演变 【考题2】 (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1课时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总结提升.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第1课时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课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4课时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第2课时 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想科教文化.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2课时 辛亥革命.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八 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第3课时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与重大理论成果.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3课时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4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ppt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世界 专题十一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第1课时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提升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 .ppt
-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2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