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章心身疾病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应激因素 心理因素: 情绪因素: white coat syndrome 工作压力:空中交通管制人员HP发生率比其他空勤人员高4倍。 人格特征:顺从、愤怒的扭曲表达等 行为模式:高盐饮食、少动、超重、烟酒等 * 冠心病与A型行为 A型行为:高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易激动、发怒和不耐烦 B型行为:耐心、谦虚、放松、有安全感、适当自尊等 * 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应激:急剧或持续创伤性事件 人格因素:被动、依赖、适应不良、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等。 和抑郁的关系:并发抑郁比例大于25%;抑郁症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 消化性溃疡 心理应激 工作压力:5年观察空中交通管制员,其溃疡发生率比其他人高2~3倍 人格因素:可能有关。如工作认真负责、强烈进取心和依赖愿望、易怨恨不满、常常压抑愤怒等 * 恶性肿瘤与C型行为 C型人格 童年形成压抑、克制内心的痛苦而对外表达的性格; 行为特点: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自信心不足,过分忍耐、回避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 具有C型行为者癌症患病率是非C型行为的4倍 * 第十章 心 身 疾 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内 容 心身疾病、心身医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身疾病的特点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 心身疾病 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 广义:研究人类和疾病斗争中一切与心身相关的现象,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狭义: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的学科。 人类对心身(MIND-BODY)关系的认识及心身医学的发展 一、古代:中医的心身医学思想 人具有“身”和“心”两个方面:躯体为“形”,心理为“神”;五神(神、魄、魂、意、志)对应五脏(心、肺、肝、脾、肾)。神: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总称;魂:运动功能,魂不随神则出现梦游、呓语;意即意念,想象力;魄是神的表现形式,相当于感觉、生理反射等神经活动;志即意志、记忆 神、形相互依存:“形具而神生”,“神为形主宰”,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神统一为健康状态,“形衰则神无所主,神乱则形有所伤” 七情致病:表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机理: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治疗: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思胜恐 一、古代:西方医学的心身思想 一元论与二元论成为影响西方心身医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一元论者。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离; 希波克拉底:一元论者。人体的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比例正常就属健康,否则为病态;“灵魂”源自大脑,体液正常与否,对“灵魂”是否正常起决定作用;四种体液构成比的不同形成四种气质;诊治疾病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柏拉图:二元论者。精神可与物质分离,灵魂可以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 盖伦:二元论者 二、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心身关系认识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一元论成为主流 18世纪: 开始认识到只有大脑和神经系统才有心理活动,为其后心身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受机械论、还原论影响,认为大脑“分泌”思想,类同肝脏分泌胆汁; 通过手术可以“把心灵解剖出来”,总在寻找精神、灵魂或思维所属的具体物质结构 19世纪:心身同一论。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使心身医学能建立在科学研究及实证知识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主观臆测 三、现代心身医学发展:欧洲 概念提出: “心身”(psychosomatisch ):1918年德国精神科医师海恩罗特(Heinroch),《睡眠障碍》一书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1922年德特斯切(Deutsch)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1943年哈利得(Halliday)提出,1950年前后经亚历山大(Alexander)大力提倡而被广泛接受 20世纪初,弗洛伊德(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着重研究了心身联系,阐明情绪在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意义,其关于心理发展、内部冲突和无意识动机的理论,启发并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 1956年,英国学者雷吉发起召开了欧洲心身医学研究学术会议,并创刊身心医学研究杂志《Jour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