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懒言; 兼证: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病因病机 主症 发病 病程 寒 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腹痛暴做得热痛减 急骤 较短 热 邪热雍滞腑气不通 腹痛急迫痛处灼热 较急 较短 虚 气血不足脏腑失养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较缓 较长 实 腑气不通传导失职 腹胀腹痛拒按有形 较急 较短 气 气机不畅腑气不通 腹痛胀满痛处不定 较急 较短 血 气滞日久血行淤滞 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较缓 较长 寒、热、虚、实、气、血腹痛的区别简表 附:人身背为阳,腹为阴,故腹痛证多偏于寒。从部位来分,上腹部即中脘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左右为少腹属厥阴,脐下为小腹属冲任奇经,一般多根据这部位结合病因和证状作出诊断。除上腹痛已详胃脘痛外,兹分脐腹、少腹、小腹叙述如下: , (一)脐腹痛 脐腹虽属少阴,一般仍包括太阴及大、小肠。痛时多在脐腹周围,喜手按或温罨,伴见肠鸣,自利,饮食少味,消化迟钝,舌苔白腻等。这类腹痛,暴痛多由受寒或啖生冷引起,痛无休止;久痛则为脾肾虚寒,时轻时重。前者宜散寒和中法,用排气饮(藿香、木香、乌药、厚朴、枳壳、香附、陈皮、泽泻),寒重加肉桂,亦可用天台乌药散(乌药、高良姜、小茴香、木香、青皮、槟榔、金铃子、巴豆),但巴豆当慎用;后者用理中汤(党参、白术、炮姜、甘草),寒重者加附子。虫积痛亦多见于脐腹,其特征为时痛时止,痛时剧烈难忍,痛过又饮食如常,兼有形瘦和面色萎黄等证状。治疗有直接杀虫法, 用化虫丸(鹤虱、苦楝根、槟榔、芜荑、使君子、枯矾);安虫法,用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人参、黄连、黄柏、附子、干姜、川椒、当归)。 (二)少腹痛 少腹属厥阴,病以肝气为多,痛时的特征均兼作胀,或牵及胁肋,得矢气轻减,治以疏肝理气法,用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加青皮、荔枝核等。肝寒气滞作痛者,兼有肢冷,脉细,或吐清水酸水,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红枣)。若痛时下控睾丸亦痛,或多立即觉少腹胀痛,须防疝气,用济生橘核丸(橘核、金铃子、延胡、木香、厚朴、枳实、肉桂、海藻、昆布、海带、桃仁、木通)加减,散寒理气之中兼有软坚作用。 (三)小腹痛 小腹属冲任二脉,小腹痛以妇科痛经病最为常见。痛经可分三个类型:一为经前痛,经前三、四天或七、几天内,先觉少腹胀痛,重的胁部和乳房亦胀,经将来时小腹亦痛剧,经行便逐渐消失;二为经行痛,经来时小腹急痛,经血涩少不利,逐渐量多,痛亦渐减,至经净痛始消失,三为经后痛,经前经行均无腹痛,经行二、三天后量渐多,或七、八天淋沥不断,开始小腹绵绵作痛,兼有下坠感及腰酸、疲乏等现象。痛经的腹痛,主要部位都在小腹,前二种属气滞、寒阻,瘀血内结,治宜调经饮(当归、香附、青皮、山楂,牛膝、茯苓)和延胡索日散(延胡、当归、川芎,乳香、没药、蒲黄、肉桂)加减,其他如柴胡、乌药、红花、桃仁、五灵脂等理气、散寒、活血、祛瘀药,均可适当加入。后者属气血两亏,不能固摄,宜胶艾四物汤(阿胶艾叶、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甘草)加黄芪、党参益气,亦可加龙骨、牡蛎、升麻等固涩升提。 (按) 腹痛证从部位、原因、证状等方面综合来看,可以找出一般规律,即:少腹痛多气属肝,脐腹痛多寒属脾肾和大小肠,小腹痛多淤血属冲任二脉。因而有几个基本处方:气痛用疏肝理气法,当归、白芍,青皮、香附、延胡、金铃子;寒痛虚证用温运脾肾法,白术、附于、干姜、甘草,实证用疏肠散寒法,乌药、木香、砂仁、陈皮;瘀血腹痛用活血祛瘀法,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泽兰、延胡。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并且应考虑其他病因,适当地结合。例如气痛有寒可加肉桂,经前痛可加茺蔚子;瘀痛挟寒可加艾叶,挟气可加香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