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医基础理论六病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进展 对痰饮的实质,有人认为无形之痰的实质包括: ① 血胆固醇、甘油三醋、游离脂肪酸高于正常; ② 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增加致膜流动性下降; ③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并设想正常水平表达的粘附分子属于中医学所说“津液”范畴,而病理性表达升高的粘附分子则属于痰浊。有人则认为痰是机体物质代谢过程失控生成并过量积累的各种病理产物,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新的致病因素的那些物质的总称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 * 3.所致病位: (1)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 (2)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肌肤。 如《杂病源流犀烛》曰:“痰饮,湿病也……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三)痰饮的分类: 1.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 2 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 水湿痰饮,四者同源异流,笼统地说,都是津液代谢异常的产物,一般认为:水弥漫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相互之间可同时并存,或可转化滋生,临床上常常痰湿、水湿、痰饮、水饮并称。 (四)痰饮形成的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 《古今医鉴》曰:“痰属湿,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 2、病机: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以致水液代谢障碍、停聚,形成痰饮。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肝失疏泄 肾气化失司 膀胱气化不利 三焦水道不利 《景岳全书》曰:“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五)痰饮的致病特点: 1、痰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 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 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 扰于心:心悸、胸闷、神昏、癫狂。 3、致病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变化多端。 (1)痰浊上蒙清窍:头晕目眩、沉重。 (2)痰窜皮下、筋骨、肌肉:皮下结节、瘰疬、痰核,深部肿块,或成痿管流溢脓血〈阴疽流注〉 (3)痰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故古代医家说:“百病多由痰作崇”,“凡有怪症,莫不由茲”。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有粘滞重浊之性,其致病多缠绵难愈。舌苔滑腻、脉多弦、滑。 4、易蒙蔽心神。 痰浊上扰,则心神失常,而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痰火扰心,则神昏谵语,神志错乱,或发癫、狂、痫等病。 (六)常见的痰饮病证: 1、常见痰证: (1)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苔腻,脉滑。 (2)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发狂。 (3)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 2、常见饮证: (1)痰饮:饮停肠胃——脘胀痛、肠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 (2)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满、咳嗽引胁作痛。 (3)溢饮:饮溢肌肤——水肿,身重疼痛、无汗、尿少。 (4)支饮:饮停胸膈——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二、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脏腑经脉之中;或血液停滞 ,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未能消散。均称“瘀血”。 《说文解学》曰:“瘀,积血也”。 《内经》称瘀血为“衄血”、“恶血”、“凝血”、“著血”。 《伤寒论》称“蓄血”。《金匮要略》又称“干血”、 “血痹”。 (二)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 1.病因:外邪入侵、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此外,各种内外伤,使血离经脉,积于体内,末能及时消散而成瘀血。 2、病机:气虚、气滞、血热、血寒。 此外:“久病从瘀”、“老年多瘀” 《医林改错》:“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 血行无力——阻滞于内致瘀 气虚 统摄无权,血溢脉外,未能消散 气滞 血行受阻——血瘀---瘀血 外感寒邪 血寒 血行不利、凝聚成瘀 阳虚内寒 灼伤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