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萧山三中高三地理复习资料 向每一题要分数——多看、多记、多练
2015届高二地理 中国地理 出卷人:钱永 8K单面 完成时间(30min)
萧山三中高三地理复习资料 向每一题要分数——多看、多记、多练
PAGE1 / NUMPAGES6 人生就是一座山,每天一小步,都有一个新高度
第七课时 中国的农业
训练1:回顾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作物品种
完成下列表格: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
自然
?气候
?
?地形
?
?
?土壤
?
?
?
?水源
?
?
2、将以下农作物进行归类
水稻 高粱 大豆 甜菜 小麦 甘蔗 花生 青稞 棉花 油菜 玉米 苹果、柑橘、
天然橡胶 亚麻 谷子
粮食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作物——油料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纤维类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糖料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_水果类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区位条件考虑:
训练2:结合材料和知识 ,完成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1、表格
农作物
播种季节
收获季节
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地区)
春小麦
冬小麦
水稻
早稻
晚稻
大豆
棉花
油菜
春油菜
冬油菜
甜菜
甘蔗
玉米
春玉米
夏玉米
2、分析以下农业谚语或诗词:
(1、) “寒露籽,霜降麦: (2)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3)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 (4)枣芽发,种棉花
(5):“原上种良桑,桑下种茂麦。 雉雊麦秀时,蚕眠叶修摘。
空条漏日多,余椹更谁惜。 会待黄落来,酒炉烧斗石。”
(6)陆游——初冬步至东村
“八月风吹粳稻香,九月荞熟天始霜。 男耕女馌常满野,宿麦覆块皆苍苍。
丰年比屋喜迎客,花底何曾酒杯迮。 家人但觅浩歌声,不在东阡在南北。
补充资料:
1、无霜期:通常所说的无霜期,是指从当地的平均终霜日到平均初霜日之间的天数。我国是一个多霜的国家,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经常受到冷空气的侵袭,有霜的范围很广,除海南岛、云南和台湾省南端、四川川江河谷部分地区和南海诸岛外,均有出现。我国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据统计,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总的分布特点是南部无霜期长,北部无霜期短(青藏高原除外)。
2.主要农作物与气象
玉米的适应性很广,凡年≥10℃的积温1900℃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大于18℃的地区均可种植。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生长期月降水量100毫米
小麦耗水量指小麦由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麦田所消耗的水量。冬小麦的耗水量450~600毫米,折合每公顷4500~6000立方米;春小麦375~450毫米,折合每公顷3750~4500立方米。
棉花是喜温作物,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据研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棉花各生育时期所需最低温度是:种子发芽10.5—12℃,出苗16一17℃,开始现蕾19— 20℃。在棉铃发育过程中,温度低于
苹果生态适宜指标
产区名称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符合指标项数
年均温
(℃)
年降雨
(mm)
1月中旬
均温(℃)
年极端最低温(℃)
夏季均温(6-8月)(℃)
35℃
夏季平均
最低气温
(℃)
最适宜区
8~12
560~750
-14
-27
19~23
6
15~18
7
黄土高原区
8~12
490~660
-1~-8
-16~-26
19~23
6
15~18
7
渤海
湾区
近海
亚区
9~12
580~840
-2~-10
-13~-24
22~24
0~3
19~21
6
内陆
亚区
12~13
580~740
-3~-15
-18~-27
25~26
10~18
20~21
4
黄河故道区
14~15
640~940
-2~2
-15~-23
26~27
10~25
21~23
3
西南高原区
11~15
750~1100
0~7
-5~-13
19~21
0
15~17
6
北部寒冷区
4~7
4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