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新闻与传播研究 urnalism&Communication Jo 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 □ 张 征 陈海峰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4)03—0012-3 [ 【内容提要】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 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 。“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 时代 官方舆论 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 ,其原 因是 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 网络技术勃兴共 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 巨大的社会价值 ,对于创新 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 良性互动 , 使之在对立 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舆论场;新媒体;舆论管理 “两个舆论场”是由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首先提出来 丑恶现象。他据此推断,如果当时北京市的8万多名出租车 的,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舆论状态:传统媒体所欲营造的意 司机,向年均6亿多人次的乘客传播这类信息的话,将会形 见环境,与草根民意经常相互冲突,甚至分歧巨大。在近几 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口头舆论场”或“民间舆论场”。经过思 年发生的许多热点公共事件中,我们都能感觉到传统媒体 考沉淀,南振中提出“两个舆论场”(民众的口头舆论场、媒 与互联网意见信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甚至感觉到两个意 体营造的舆论场)概念,并在《中国记者》等刊物上发表。近 见场域明显对立。那么,我们常见的“舆论场”、“两个舆论 几年,有研究者在“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三 场”、“网络舆论场”究竟有何联系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存在 个舆论场”的说法。④ 彼此对立的“两个舆论场”?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对立?如何打 从舆论场到“两个舆论场”再到“三个舆论场”,我们发 通“两个舆论场”使之实现良性互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 现舆论场的名称与内涵之间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对这种变 考察和分析。 化进行分析,需要我们从舆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开始。虽然 舆论的定义有多种—— —有人认为是意见,也有人认为是意 一、概念嬗变: 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等等,但关于舆论已有一些基本共 从舆论场到“两个舆论场” 识。比如,舆论主体是公众,这与“舆”字词源上“众人”、“下 “场”的说法,源于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后来被引入到 等人”的初始含义相符合。再者,舆论的形成是自发的而非 社会科学领域,用以解释社会运行现象。项德生教授较早将 组织化的,舆论本体具有相对一致性,这都是舆论的基本特 场的概念引入到舆论学研究,认为舆论场是特定的舆论主 点。简而言之,舆论场就是舆论发生发展的时空范围。在舆 ① 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能量的时空范围。 论场内活动的主体,必然是舆论的主体即公众,舆论的发生 1 刘建明教授将舆论场定义为包含着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 发展也必然是自发的非组织化的,舆论本体也必然具有相对 2 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进一步了论述舆论场 的一致性,这在学理上都没问题。但是,当“两个舆论场”乃至 的人员密度和交往频率、社会环境开放度、环境的轩然物象 “三个舆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