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名称-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doc

通识课程名称-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識專題演講結案報告表 通識課程名稱:通訊概論 演講日期時間:2007/11/27 授課老師之姓名:蔡木金 演講地點教室:綜教館O-122教室 邀請演講者之姓名:蕭秋德 演講者服務單位與職稱: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 演講之題目:我國衛星發展簡介 演講內容:   此次演講,邀請到國家太空中心蕭秋德研究員帶來我國衛星發展簡介的演說,其演講,生動活潑,其中穿插影片的介紹,為原本嚴肅的題材,增加幾分活潑的色彩。   演講的內容,主要是我國3科衛星,在進入主題之前,有做一些專有名詞的定義及解釋,讓同學可以更加瞭解後面的內容。福爾摩沙一號,1999年1月12日發射,402公斤,形狀為六角柱形,軌道高度為600公里與赤道成35度的傾斜角,繞行地球一周需要96.7分鐘,為科學實驗衛星,於2004年6月17日結束任務。福爾摩沙二號,2004年5月21日發射,746公斤,形狀為六角柱形軌道高度為891公里,為太陽同步衛星,每日通過台灣二次,為地球遙測應用及高空大氣閃電科學實驗衛星,任務壽命為五年以上。福爾摩沙三號,2006年4月16日發射,是由六顆衛星組成一個氣象為星星系,每一顆衛星的重量為62公斤,軌道高度為700~800公里,傾角72度,軌道週期約100分鐘,任務壽命設計為五年。   在介紹三顆福爾摩沙衛星的任務及配載的儀器當中,演講者相當用心地以影片介紹各個衛星的發射情況,在當中,同學的反應相當正面,也積極的詢問助教是否能提供演講者的題材作為參考。太空的領域具有相當大的神秘感,這次演講者帶來的內容,同學們產生很大的共鳴,其原因,我想是同學對於這一個神秘的空間有更加的瞭解,也更佳知道台灣在於太空科學的成就。 學生聽講心得或感想:如附件1 其他資料提供:演講者所提供之PowerPoint檔案 通訊概論演講心得報告 附件1 化材一 963004001 附件1 這次的通訊概論利用課堂時間(2007/11/27),請來講師為我們演講有關人造衛星的發展和通訊結合科技。講師用投影片結合影片的方式為我們解說主題,內容豐富而多元,使我對人造衛星有了初步了解。不過一場演講下來,我實在記不得太多的內容,所以我又重新藉著網路上的知識去更加了解它。 台灣人造衛星的發展: 行政院國科會太空計畫室於91年4月19日歡慶推動太空計畫10年暨「華衛1號」發射升空3週年,並宣佈台灣自製的「蕃薯號」衛星於91年秋天發射升空,「華衛2號」92 截至91年4月間,「華衛2號」已完成細部設計,進入組裝及整合測試階段,預定民國92年10月發射。「華衛3號」也已開工執行,預定94年發射。 台灣當局已經高價租用了以色列“地球資源觀測衛星”的部分控制權,企圖將臺軍偵測範圍延伸至祖國大陸的縱深地帶。“地球資源觀測衛星”原來是一顆商用影像衛星,但根據台灣與以色列的合約,當衛星進入以台灣衛星地面接收站為中心、半徑1000公里 此外,美國已經同意向台灣提供由其“國防支援計劃”(DSP)系列衛星採集的預警信息。DSP系列衛星是美國現役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系統,目前共有5顆衛星在軌運行,可以監視亞洲、歐洲、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的導彈發射活動。據透露,這種衛星可以為台灣提供15分鐘以上的預警時間。但另有報道說,台灣需要用5年時間、花費5億元新台幣來建設相應的衛星地面接收站,而且台灣不能直接獲取DSP衛星提供的“實時信息”,只能通過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接收“二手信息”。 關於人造衛星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火箭工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以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為代表,都把發射衛星列為重要目標。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搶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同年十一月三日,蘇聯的史普尼克二號將一隻名為萊卡的小狗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首度將生物送上太空。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蘇聯將太空人 蓋加林(Yuri A. Gagarin, 1934-1968)以東方一號(Vostok 1)送上太空,這是人類首度 「踏上」太空的領域。 衛星的基本構造   衛星的外型以柱體的設計居多,因為要把一顆衛星塞到運載火箭的頭部,唯有柱狀能獲得最大的空間。衛星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特定用途的酬載(payload),另一部分就是衛星本體,包括各種次系統。   「酬載」就是裝載在衛星中的「乘客」,如各種探測、照相設備,或是通訊天線等。何謂衛星的「次系統」呢?衛星除了因應任務所搭載的特殊儀器外,尚須有各種輔助系統來完成運作。一般包含在衛星載臺上的次系統,有主結構、電力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推進系統、熱控制系統、遙傳、追蹤和指令系統等幾類。 人造衛星的用途: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