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xx 花 园
基坑降水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xx建筑工程公司
编制日期:xx年xx月xx日
PAGE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xx市xx路xx溪出xx处。场地原地貌属海漫滩,现为菜地,地形平坦,周边尚无其它建筑物,基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本工程基坑采用放坡开挖,基坑大致呈长方形,基坑面积约,基坑采用放坡开挖,基坑开挖最深处约。根据勘察报告提供,降水范围内土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在本次勘察55.10m深度范围内,揭落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沉积土(Q4m ),第四系下更新统沉积土(Q1m ),和第三系上新统xx沉积土(N2m )。根据地层岩性特征和沉积新老关系从上而下划分为①、② ③、④、⑤ 、⑥ 、⑦、⑧
2.1.1第① 层粉质粘土(Q4m ) :分布全场地的地表,褐黄色,可塑状。成份以粉粒、粘粒为主,含中粒,细粒,局部砂粒含量较高,无摇震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层顶标高2.32~3.32m,平均值2.66m;层底埋深0.60
2.1.2第②层中砂(Q4m )分布于整个场地,浅黄色,饱和,松散状。成分以中粒,细粒为主,粗粒、粉粒次之,局都粉、细粒含量较高,粘性含量<3%,分选性差,次棱角~次圆状。层顶标高0.04~2.28m ,平均值1.47m;层底埋深4.40~6.60m,平均5.51m;层厚3.30m
2.1.3第③层淤泥质粉质枯土(Q4m ):分布于整个场地,深灰~灰黑色,流塑~软塑状。成分以粉粒、粘粗为主,含细粒及少量贝壳碎屑,局部粉、细砂含量较高,含腐植质,具腐臭味。层顶标高-4.15 ~-1.62m,平均值-2.84m;层底埋深7.30~8.90m,平均值7.79m;层厚0.90~
2.1.4第④层粘土(Q1
干强度高,韧性高。层顶标高-6.07~4.52m,平均值-5.13m;层底埋深10.10~12.4m,平均值11.11m;层厚2.20~4.20m 平均值3.32m。
2.1.5第⑤ 层粉砂(N2m ):分布于全场地,青灰、浅灰色。成分以石英质粉粒、细粒为主,含中粒,局部中粒、粗粒含量较高,粘粒含量3~6%,饱和,松傲~稍密状,磨圆度为次圆状。层顶标高-14.10~9.78m 平均值-11.84m;层底埋深12.30~16.40。平均值14.53m;层高1.30
2.1.6第⑥层粉质粒土(N2m ):分布于整个场地。成分以粉粒、粘粒为主,具水平页理,夹薄层状或团状粉砂,局部粉砂含量校高。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滑~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可塑~硬塑状。层顶标高-14.04~-9.85m,平均值-12.00m;层底埋深15.20~20.20m 平均值16.79m ;层厚1 . 00 ~ 4 . 60m 。,平均2.14m
2.1.7第⑦层粉砂(N2m ):分布于全场地,青灰色,成分以石英粉、细粒为主,局部含中粒,粘粒含量3~6%,饱和,密实状为主,局部中密状,磨圆度为次圈状。层顶标高-17.71~11.92m,平均值-14.25m ;层底埋深21.20~25.60m,平均值23.26m;层厚2.40
2.1.8第⑧层粉质粘土(N2m ):分布于整个场地,厚度大,本次勘察未揭穿。成分以粉粒、粘粒为主,具水平页理,夹薄层状或团状粉砂,部粉砂含量较高。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滑,韧性中等~高,干强度高,可塑~硬塑状,局部钙质胶给呈坚硬状。层顶标高-22.75~18.60m
场地水文及气象情况
xx市位于xx岛北部,在中国建筑气候中属ⅣA区,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4~25.5℃,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雨水主要是季风雨和台风雨。每年5~6月份为季风雨降雨高峰期,8~10月份为台风雨,11月份至次年月4
场地地下水埋藏浅,旱季实测稳定水位埋深1.08~1.28m,地下水位年变幅约1.00m,最高水位基本与现地面持平。在基坑开挖深度内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②层中砂,为松散岩类孔隙隙潜水,富水性和透水性好,属富水含水层。地下水与地表水(鸭尾溪)关系密切,第②层中砂在水头压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涌水涌砂现象。
降水井设计与施工
降水设计
3.1.1方案选择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xx溪)关系密切,第②层中砂在水头压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涌水涌砂现象。必须保证降水效果的可靠性,防止涌水、涌砂等现象的发生。决定沿基坑上口周边设计管井,形成坑外管井降水,坑内明沟排水的方法进行降水,保证降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1.2 基本参数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降水深度范围内土层综合渗透系数。基坑设计水位降深(即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