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陆机《平复帖》(传)单字带来的启示:侧锋、笔肚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用笔分析 使转:逆势→蓄力(挑) 势能的转化 绞转、驻停的动作中不仅需要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等塑造出一系列点画形态。更为重要地是此举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 “笔力”。此或时人所言“笔性”。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韭花帖与书圣的对话要点: 字形左上、左右、右下渐次加大对比 手势 行气 永字八法的“局限” 历史上的经典杰作,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可以帮助你成功的最重要的『源』。如何运用它们? 将字外边缘线连接成一个圈弧形,并分成四份,划出四个区域。书写经验告诉我们,左上角的区域是我们汉字楷隶系统的“盲区”。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探讨文字形成的规律。 书体演变示意图 ①箭头表示书体的演变,虚线表示非直接演变关系,仅表示时间顺序。 ②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但晚于草书。 (一)关于苏轼执笔 关于执笔,好友钱穆父曾讥笑苏轼单勾执笔为“未能把笔”。1黄庭坚对此结合书风,有比较客观的评述: 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2 按照李之仪的说法,苏轼在书写过程中“卧笔取妍”,养成了使用“几如糊”的浓墨进行“濡染”的书写习惯。3 1.《苏轼年谱》卷二十七,第837页。 2.《跋东坡水陆赞》,《山谷集》卷二十九,文津四库第372册,第263页。 3.《跋东坡四诗》, 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十八,宋集珍本丛刊第27册,第82页。 (三)苏轼的偃笔及其形成 有心散卓笔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影响到执笔、用笔方式的变化。但若运用散卓笔不够熟练,特别是转折之处,就会容易出现软弱无力的毛病。清人刘熙载《书概》曾说“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所以,“无心”即无帅,相对来讲则更加难以驾驭。那么,相对晋人书风的清秀刚健之书风来说,宋人则取胜于骨肉停匀、丰姿浑厚。况且宋人书迹多以行草见长,若从笔法上讲,行草书较少逆锋需要,且连属较多,不像篆书需笔笔逆锋,中而不欹,缓涩而行,求其醇厚端庄。 而同时,散卓笔制含墨量大,泻墨缓慢均匀,在书写过程中自然容易产生肥厚之笔。如糊状的松烟墨,自然是十分漆黑的,这种墨色夹杂以迟缓的用笔速度,所书写出来的墨色自然十分醒目。苏轼的用笔节奏与习惯,也可以解释黄庭坚讥评其书“石压虾蟆”、米芾所谓苏轼“画字”风格的成因。“东坡捉笔近下,特善运笔,而尤喜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可见笔毫运动时,稳定性十分强。浓墨、缓慢运笔,又保证了墨色浓重与点画细节的精到。 对此,黄庭坚曾予以总结,认为“学子瞻书,但卧笔取妍”。 从这个角度看,“东坡作‘戈’,多成病笔”的时评抑或未尝不是一种书写新风尚的肇始。如果仅仅将此仅仅归纳到“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的具体层面,用实际的书写姿势与用笔技巧去承载这一极具书史新意的新理念,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管中窥豹、不识大体的做法。但不论如何,关于“偃笔”,时评与后人大多还是循依技法的角度去解释。如明人在分析苏轼书风之时,多从结体、笔法源流予以解析,如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中也曾记载“云林学关仝用侧笔,如东坡学徐浩用偃笔”,师法徐浩,并非明人首创,但据此上推苏轼书体渊源时,近人周汝昌认为“宋代书家中苏轼用笔最近六朝古法”。唐顺之《荆川稗编》对偃笔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徐浩之浊,浊在跛偃,而这种流弊直至苏轼。东坡偃笔,虽形类颜,失在用笔矣。 明清苏粉对此十分关注,对偃笔渊源与特征均有详尽讨论: 1何为偃笔? 我们先来看董其昌的三则题跋: 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1 东坡书时有态,特用偃笔,不能促笔。故有墨肥之诮。2 徐浩《道徳经》上卷在无锡华学士家,黄花绢精薄,乍见似纸素,谛观知为绢本,全学锺元常。世传苏玉局学季海,若以此卷品之,全不相似。以苏用偃笔,此卷皆正锋。下卷不知落何处,若得半卷,临写经月,可补其缺。此惟梦志之者。3 与董其昌一样,郁逢庆在《书画题跋记》中也揭示了苏轼偃笔及其生成缘由:“云林学关仝用侧笔,如东坡学徐浩用偃笔”。4 1.《跋赤壁赋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 2.《明董其昌论书》,《佩文斋书画谱》卷七 3.《唐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