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在文学领域,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以诗取士,故无诗不工”。 4、科举考试也很重视史学内容,由于“六经皆史”,儒家经典本身就是先秦的历史记载,《春秋》实际上是史书,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 5、书法的繁荣也与科举以书取士相关。“唐人字画,见于经幢碑刻文字者,其楷往往多精妙,非今人所能及。盖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为选官之法,故世竞学之,遂至于妙”。形成“馆阁体”。 6、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重视才能学识,不论财产出身。 另外,唐宋科举制中设有明法科,促进古代法律知识的普及;古代印刷业的兴盛与科举推动文化的普及有关;科举与中国古代“至公”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读书至上、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科举从隋唐到宋期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被淘汰。 利玛窦说:“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者,没有人愿意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这一点从人们对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上,就可以很容易看到。” 1、学校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制虽然完备,表面上似乎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 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词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校教育中重文辞轻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学习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思考题 一、名词 1世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二、简答 1、宋代书院主要特点。 2、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3、古代教育制度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教育思想。 三、论述 试论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古代学校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兴起与奠基 (夏朝—汉代) 1、 舜时设学官 2、夏代出现学校 校 、 序 3、商代官学确立 庠、瞽宗、右学(大学)、左学(小学) 4、西周学在官府 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5、春秋战国打破垄断,创造辉煌: 文化下移 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6、秦代法教吏师: 统一道德与文字 焚书坑儒 7、汉代奠定基础: 太学设立(博士 师法家法 学而优则仕) 书馆和经馆(精舍 )、儒学独尊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全面繁荣 (魏晋——元代) 1、魏晋私学家学勃兴 国子学、太学、门阀与教育特权 2、南北朝多元发展 宋文帝开四馆(儒学 玄学 史学 文学) 经世致用的私学崛起 家庭教育得到重视(《颜氏家训》)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教子》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颜氏家训·教子》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