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僧人服饰看汉化、世俗化的形成因素.docVIP

从敦煌僧人服饰看汉化、世俗化的形成因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从敦煌僧人服饰看汉化、世俗化的形成因素   [摘要]敦煌壁画中僧人服饰与域外佛教服饰不同,从中可看出敦煌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一是本土文化的影响,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土外来的僧人服饰受到本土传统服饰文化、思想的同化与影响,随着中土僧服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服饰文化。同时,它也为拥有极强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土传统服饰文化所渗透,而完成其汉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土传统思想所相融。   [关键词]敦煌僧人;僧人服饰;汉化;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26-06   僧服汉化、世俗化的形成,可以从融入中土佛教服饰中得到反映。作为一种外来思想,佛教服饰文化进入异国,就不能不受其所进入国家传统思想、文化、宗教的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土的输入和流传,中土出现了佛教造像。早在汉晋时期,四川地区一开始便以中国人的形象来塑造佛像,佛像都是汉人的面相。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佛像,出现了“胡人”形象,如武昌莲溪寺出土镏金铜带饰佛像,连云港孔望山佛像均为高鼻深木的“胡像”。有的还穿胡装,山东出土佛像,着圆领窄袖衣,腰束宽带,穿裤。①以上现象显示了初期佛教造像的汉化、世俗化。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整个形势看,僧人服饰带有外来文化和汉民族的某些特征,这时画师用我国传统的审美习俗和绘画手法绘僧人像,僧人袈裟衣纹线条简洁,服饰古朴,显示出浑然厚重的传统佛教艺术美感。佛教传入我国后,见于西域,继而出现在甘肃、山西、河南等地。从考古资料发现,最早出现在新疆地区的僧人服饰,明显带有外来民族风格,袒右(即斜披袈裟),从右腋下绕上覆左肩,露出内服僧祇支。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僧人,高鼻深目,袒右,似印度或中亚人:克孜尔千佛洞第46窟右甬道内侧,绘僧人,袒右,衣缘镶边,着白、棕黄色袈裟。②《十诵律》卷1《四波罗夷法》云:“僧难提比丘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作如是言。”③这种衣式在犍陀罗、秣菟罗佛像上出现,是印度早期的僧装样式。北魏大规模开凿石窟以前,甘肃地区已经有了开窟造像的活动,也保存了较多我国早期的僧人像,如敦煌北朝④石窟中的僧人服饰有袒右、通肩、对襟等式。这与敦煌“地接西域”、“华戎所交”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遗迹在属同一系统的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石窟群中也出现了。莫高窟北凉时期的僧人,面部、头部造型还保持印度人的模样,画师还不便改变僧人的形象。第275窟东壁、北壁由西向东排列着身高20厘米、面向西侧的供养人行列,全长约310厘米。其中第九身是作领队的比丘,身体稍侧向右。从这身僧人的服饰看,明显带有古印度僧服的特征,特别是袈裟袒右的披着方式。甘肃石窟中最早的僧人形象,存在于西秦时期的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法显供养像”,该造像面目方圆,高鼻,深目,小唇,似印度人,白袈裟袒右、露胸,下着条纹裙。这些都显示了佛教绘画一开始就带有外来僧人的面相。在衣着上早期画师基本上是按照印度的佛衣规范绘制。古印度的佛教服饰在地理条件这个大背景下,与社会风俗相一致而发展为特有的袒右式。为了保暖,衣服做得长,但是为了方便劳作,右袖得短。可见右臂的活动,根据气候的变化,或袒臂是十分合理的,从而对某种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北魏开始,敦煌僧人服饰明显带有世俗化的表现形式,显示出其已初步汉化,标志着中土北方僧人服饰发展的新阶段。僧人形象深厚、粗犷,已渗透了汉民族的某些风格因素,体现出北方民族的气质。这时的僧人,斜披袈裟,下着长裙。外来佛教服饰文化传入中土,出现了中土式的僧服样式,增加了汉式服饰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在袈裟衣纹的处理上有所改变,不过程度有限。袈裟以披挂式形成袖子,袒胸而不袒肩的风格更符合汉民族的习俗,并且采用传统汉族手法绘阴线,使之更有铁线之感。从中可看出中土传统服饰和外来佛教服饰的融合。莫高窟第263窟有三身僧人像,左起第一身颇为特殊,穿右衽长袍,从外层看,是汉族袍服,着靴;袍服两袖不同,右臂为宽袖,是由衣服本身所带,不是用布裹成,左臂为小袖口,似两件衣服组成的袍服,但不是袈裟,特别是小袖口。胡服为小袖口,第二身似穿宽袖右衽长袍,着靴。第三身穿袈裟、着靴。另外,在石窟中还出现了一件衣服做成两种领形,领子的左右边各不相同。云冈石窟北魏第6窟东壁上层中央,龛右侧弟子像,袈裟履肩。此袈裟极为特珠,从整体看似一件衣服,但衣服有两种领形,左侧是顺领,右侧是半交领。⑤顺领是中土常见的传统服装款式,出现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画师在雕塑时,有时会出现思想不集中,所以塑成不同领形的现象;一是画师有意塑成,融合两种衣装风格的形式,说明画师也在受潮流的影响,连僧人也穿上了新装。   北魏时期,总的趋势是呈现汉化,尤其是孝文帝改制以后,给北方地区带来强烈的汉化潮,这是北朝僧人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