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有那些传统文化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5卷第2期
2006年6月无锡南洋学院学报JournalofWuxiSouthOceanCollegeVol.5No.2
June2006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志浩
[摘要]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这在陆羽以后的茶学著作《茶经》
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表现为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则体现出“茶礼”
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等等。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XXX-XXXX02-0072-0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可以说,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聚,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
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很期,这在陆羽的《茶经》
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是道,还是释。就如的观念,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与条理的需要,我们在此对儒道释作分别的阐述。
一、茶与儒家礼义
茶与儒家礼义的关系是相当悠久和深刻的,在古代的礼义中,茶曾作为祭品及陪葬之物。在古代的婚礼
中云:中,茶也是聘礼定亲之物。明代的王象晋《茶谱序》“茶,喜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
也。”清人陆廷灿引中语:《续茶经》《天中记》“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又引云:由茶的连类取《灌园史》“茶子数颗落地,一茎而生,有似连理,故婚嫁用茶,盖取一本之义。”
在儒家思想中既是政治、伦理的规范,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义,就有如此多的联想。由此可见,“礼”
头。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既然礼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晚唐人刘贞亮中提出了说,其中就有二句,这说明至迟在唐代,来客敬茶,《茶德》“十德”“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为礼,已成为一种民间的普遍风俗。宋人吴自牧记述了当时杭州的民俗,“杭城人皆笃高谊,《梦粱录》
……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动事,遗献汤茶,……朔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者,不可不知。”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程式。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沈括《梦溪笔谈》卷一:“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躬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是进茶还是进汤,已然与官阶密切相关,级‘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
别不同,享受的包括饮茶的待遇也就不同。在民间也渐成习俗,宋人朱彧卷一有云:《萍洲可谈》“今世俗,客收稿日期:2006-03-09
作者简介:黄志浩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诗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2期黄志浩:茶与中国传统文化73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凉或温,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更进一步,茶礼甚至成为一种完全虚化的形式。王国维中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茶汤遣客之俗》
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卷六中也南宋人袁文《瓮牖闲评》云:主人叫一声“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的代码,以至于到最后,主人客人都是空茶杯,喝茶仅是说说而已。“喝茶”,居然成了“送客”
其次,是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思想的内涵,首先在哲学上就是强调事物的适度性。所谓“中和”“中和”
中不仅选水要选的“一失其度,俱为茶病”。在《茶经》“涓涓然”“漫流者”———即缓流
的活水,反对的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这种流而不急的状态,正是儒家文化的一“瀑涌湍濑”
种心灵选择。与活水的观念相呼应,唐人还提出了的概念。所谓“活火”“活火”,又叫文火或缓火。赵璘《因话录》卷二云:活火者,谓炭之焰者也。从碾茶之前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