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消化系统教学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生理;大纲要求;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 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一)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骨骼肌低 2.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3.一定的紧张性 4.较大的伸展性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对电刺激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ACh、酸碱)物理(温度、牵拉)较敏感。;(二)电生理特性;2.慢波电位 平滑肌RP并不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在RP的基础上,;;两端:副交感N 中间:交 感 N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 抑制作用为主;(二)内在神经系统 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 内在N丛释放的递质有:Ach、NE、VIP、5-HT、NO、CCK、ATP、GABA等。 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分布分散 2.数量巨大 3.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 4.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将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如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垂体等组织中也有APUD细胞)。;(二)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1.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如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等。 2.旁分泌:激素释放后,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如胃窦部或胰岛内的D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主要以旁分泌形式对邻近的胃泌素细胞或胰岛B细胞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的。 3.神经分泌:VIP、P物质等可能是神经分泌激素。 4.腔内分泌:还有一些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但进入胃肠腔后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三)几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 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gastrin) 促胃窦、幽门括约肌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促胰液素 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secretin)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加强CCK的作用 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 抑胃的运动 缩胆囊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胰泌素的作用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抑 胃 肽 促胰岛素分泌 脂肪及分解产物 (GIP) 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 糖 氨基酸 ;复习思考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有哪些特点? 5.试述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刺激分泌因素、作用途径和生理作用。 ;第七节 吸 收;一、转运的方式 ;17;第七节 吸 收;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面积保证: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②设备保证:酶多+转运工具+运输途径; 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 ④动力保证:绒毛伸缩具有唧筒样作用。;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仅为一般饮食中含铁量的1/10。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缺铁的患者,铁的吸收量可比正常人多1~4倍。 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磷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阻止铁的吸收。 ●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肠上皮细胞顶端膜二价金属转运体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入胞后 Fe2+游离; 部分Fe2+从细胞基底膜通过铁转运蛋白1转移至血液; 部分Fe2+与胞内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