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为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和深部组织。 Aδ类纤维进入脊髓后在背角更换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在脊髓丘脑侧束(新脊髓丘脑束)上行到达丘脑的后腹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SI区和SII区。此通路与形成定位明确的快痛有关。C类纤维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更换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大部分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上行,少部分不交叉在同侧靠近灰质处弥散上行,沿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和脊髓丘脑束内侧纤维(旧脊髓丘脑束)到达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的髓板内核群,然后经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引起慢痛和痛反应。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referred pain)。 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出现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内侧的疼痛;胆囊病变可引起右肩区疼痛;阑尾炎可引起上腹部或脐区疼痛等。了解牵涉痛的部位,将有助于对某些内脏疾病的诊断。 闸门学说 脊髓是调制痛觉信息上行投射的重要整合部位之一。Melzack 和Wall在1965年提出的闸门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图10-27)认为,脊髓背角I板层和V板层的投射神经元接受粗(Aβ类)纤维,也接受细(Aδ类和C类)纤维的兴奋性传入。II板层(胶质区)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传递痛觉信息的细纤维形成轴突-轴突型突触,以突触前抑制的方式抑制痛觉信息的上行投射。当粗纤维兴奋时,其侧支兴奋了II板层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投射神经元的活动。当细纤维兴奋时,其侧支抑制了II板层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解除或减弱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痛觉信息上传的抑制作用,因而易化了痛觉信息的传递。因此,II板层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痛觉信息的传递起着“闸门”作用,粗纤维兴奋使“闸门”打开,细纤维兴奋使“闸门”关闭。 闸门学说直接导致了跨皮电刺激神经(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即使用低强度的电流,经皮肤刺激Aβ类纤维而产生镇痛。 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仅有痛觉的传导通路和中枢,而且有一个以脑干中线结构为中心、由多个脑区组成的下行性痛觉调制系统。如图10-28所示,脑干的下行性痛觉调制系统主要起源于中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其传出纤维终止在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中缝大核及邻近的网状结构),后者发出的纤维通过背外侧索(dorsolateral funiculus)终止在脊髓背角,以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方式,抑制Aδ类和C类纤维的痛觉信息传入而产生镇痛作用。此外,位于脑桥的蓝斑也是痛觉调制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结构,其传出纤维也到达脊髓背角,抑制痛觉信息的传入。 α运动神经元一方面接受皮肤、肌肉和关节感受器的外周信息传入,产生反射性运动,另一方面又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和脑干等高位中枢的下行性调制。因此,α运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调节躯体运动的最后公路。 腱反射减弱和消失,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一环节损伤或中断;而腱反射亢进,则提示控制脊髓的高位中枢可能有病变。 肌紧张的维持与?神经元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密切相关。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例如,人体取直立姿势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负重的关节趋于被重力所弯曲,而关节的弯曲势必持续牵拉伸肌肌腱,通过牵张反射引起伸肌收缩,对抗关节的弯曲,从而维持直立的姿势。 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称为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意义。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对足部的较弱刺激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加大,则膝关节和髋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如果刺激强度进一步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发生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之一,有利于支持体重以免跌倒。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属多突触反射 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伸肌(抗重力肌)的紧张性亢进状态。人类在某些疾病中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的现象。例如,蝶鞍上囊肿引起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直和上肢的半屈曲状态,称去皮层僵直。因为人的正常体位是直立的,所以上肢的半屈曲状态是抗重力肌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类的去大脑僵直,有时在中脑疾患出现,表现为头后仰,上下肢均僵硬伸直,上臂内旋,手指屈曲。临床上,患者如出现去大脑僵直的表现,往往提示病变已严重侵犯脑干,是预后不良的信号。 小脑前叶主要通过作用于网状结构,通过网状脊髓束调节肌紧张,但也可通过前庭脊髓束调控肌紧张,可能有抑制前庭脊髓束的作用。 由于头部的空间位置改变,颈椎关节的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1SJ937-1(2) 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中).docx VIP
- 2025山西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所属企业社会招聘147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福建省敖江流域(古田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中卫市沙坡头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上 .pdf
- H19438 HCSP-Presales-Cloud练习试卷附答案.docx
- 3D打印成型工艺及材料-全套PPT课件.pptx
- 新生儿气漏综合征-课件.ppt VIP
- 《蒙古族民俗常识》翻译实践报告的开题报告.docx VIP
- 智能建造理论与实践 课件全套 第1--6章 智能建造概述--- 智慧城市.pptx VIP
- 2025山西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所属企业社会招聘14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