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贺新郎》导学案 课标 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一.知识与能力 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悲愤心情,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学习 目标 学案内容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预习学案 一、了解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词风悲壮,感情激烈,与苏轼并称为豪放词风的双子星座。相对苏轼的对个人身世遭遇的乐观豁达而言,辛弃疾的豪放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经历的基础的。南宋王朝的隐忍苟活,边境金军的侵略威胁,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人生坎坷的深沉感慨,壮志难酬的痛苦悲愤,这一切都成就了辛弃疾,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悲壮。在辛弃疾的词中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感。 二、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达十年之久后,绍熙三年(1192)春,被起用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以谏官黄艾论列被罢帅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次年江西铅山期思渡新居落成,“新葺茅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这首词就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 三、夯实基础,字词达标 沉酣( ) 浊醪( ) 四、朗读诗词,思考问题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堂导学 一、内容探究 请分析“甚矣吾衰矣”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此句语出《论语·述而》,词人的这一声长叹,是因为国家被侵,人民受辱,自己却只能退隐瓢泉,壮志难酬;这一声长叹,道出自己豪情依旧,却已英雄迟暮;这一声长叹,既饱含了他壮志无法得以实现的无奈,又凸显了他可以饮酒避害,与陶渊明神交的快意。 请分析“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中“怅”的意蕴。 表现了孤独怅惘的情绪:一个“怅”字,极其传神地皴出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独与迷惘,充分体现了词作沉郁的意境。 3、“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中用了什么典故?如何理解其中的“笑”? 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了自己年老无成的忧愤。虽然忧愤,可是,他还能将“人间万事”都付之于“一笑”,试问这份豪情,古今豪放词家几人能及? 4.“问何物、能令公喜?”中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此句用《世说新语·宠礼篇》中王恂和郗超可以令晋大司马桓温喜的典故。这里的“公”既指桓温,又指作者自己。桓温三度北伐受阻,是因为他所在的衰微的晋室怕他功高盖主,有意欲代之的想法。辛弃疾所在的宋室也已经没落,大概宋主也和晋室有着相类似的考虑吧?而辛与桓温不同的是:桓温长期秉权,而且确实因意欲代主之志;辛则在罢官后寄情山水,不再追逐名利了。 5.文中令辛弃疾“喜”的是什么?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人格? 是“青山”。“妩媚”,用魏徵事。(《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情是词人之情;貌为青山之貌。青山虽知音稀少,却有着高洁不屈的品格和峥嵘灵动的意气,所以辛觉得它“妩媚”;而辛也借青山那高洁不屈的品格,激励自己要有高洁之志和豪放之气。 6、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用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 :下片借饮酒抒怀,着浓墨渲染词人清心淡薄的高蹈节操和超凡脱俗的狂放个性,点明了词人难觅知音的深层次原因。 ①“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讨论明确:化用陶《停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悠,搔首延伫。”等诗句。辛词中大约有七分之一的词作涉及陶渊明,词人与陶渊明的神交已久,常以之自况。一个“想”字,与上阙的“料”字同妙。陶可能也是因为并无良朋而饮酒解闷。所以,在情感上,陶与上阙的青山一样,也和词人产生了共鸣。 ②“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讨论明确:化用苏轼《和陶潜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成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和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治浮。”词人以陶渊明自况,借指斥东晋名士打着追求“风流”的名号饮酒讽刺当时的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偏安一隅。这里的“江左”表面指当年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实指当时同样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沉酣”表面指当年的东晋名士沉酣于酒,实指当时的官僚政客沉酣于追名逐利;“名”表面指名士追求的名声,实指官僚政客追逐的名利。 ③“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讨论了明确:在这种污浊环境中,当年的陶渊明知音难觅,现在的辛稼轩自然也当如此。国运式微,忧国忧民

文档评论(0)

lcf15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