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4 例 题 解: (1)鼓风曝气量的计算 ①按(2.52)式计算需氧量 2.5.4 例 题 曝气装置出口处的压力按(2.45b)式计算,得: 气泡溢出曝气池表面时,氧含量的百分比按(2.45a)式计算,得: ②按(2.44)式计算曝气池内饱和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 2.5.4 例 题 查表(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附录1)得知,20℃和25℃时的饱和溶解度浓度分别为: Cs(20)=9.17mg/L;Cs(25)=8.4mg/L。 将所得各值代入(2.44)式中,得: 2.5.4 例 题 按(2.51b)式计算供气量 20℃时,脱氧清水的需氧量按(2.49)式计算,代入各值得: 2.5.4 例 题 (2)机械曝气器充氧量的计算 按(2.49)式求定20℃脱氧清水需氧量,带入各值,得 表面曝气,不需要换算为水面和水下的平均值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Safety Engineering— 2.5 曝 气 2.5.1 曝气理论基础 曝气的主要作用: 2、搅动、混合 1、充氧 向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所需的溶解氧,以保障微生物代谢过程的需氧量,通常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2mg/L以上 使曝气池中的污泥处于悬浮状态,增加活性污泥、溶解氧、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充分接触,提高传质效率,保证曝气池的处理效果 曝气的理论基础空气中的氧从气相向液相传质的过程 气相主体 (紊流) 气膜 液膜 液相主体 (紊流) (层流) 双膜理论模型 1923年刘易斯(Lewis)和惠特曼(Whitman)建立“双膜理论” (1)在气、液两相接触的界面两侧存在着处于层流状态的气膜和液膜,在其外侧则分别为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两个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气体分子以分子扩散方式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与液膜而进入液相主体。 双膜理论的主要论点 气相主体 (紊流) 气膜 液膜 液相主体 (紊流) (层流) 双膜理论模型 (2)由于气、液两相的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其中物质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不存在浓度差,也不存在传质阻力,气体分子从气体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阻力仅存在于气、液两层层流膜中。 (1)气液双膜 双膜理论的主要论点 气相主体 (紊流) 气膜 液膜 液相主体 (紊流) (层流) 双膜理论模型 (3)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它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2)传质阻力由双膜造成 (1)气液双膜 双膜理论的主要论点 气相主体 (紊流) 气膜 液膜 液相主体 (紊流) (层流) 双膜理论模型 (4)氧难溶于水,因此,氧转移决定性的阻力又集中在液膜上,氧分子通过液膜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步骤,通过液膜的转移速度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速度。 (3)传质推动力是气膜中氧的分压梯度和液膜中氧的浓度梯度 (2)传质阻力由双膜造成 (1)气液双膜 双膜理论的主要论点 气相主体 (紊流) 气膜 液膜 液相主体 (紊流) (层流) 双膜理论模型 (4)氧在液膜的转移速度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速度 (3)传质推动力是气膜中氧的分压梯度和液膜中氧的浓度梯度 (2)传质阻力由双膜造成 (1)气液双膜 双膜理论的主要论点 2.33 其中: — 氧的转移速率, kgO2/h ; A— 气、液界面面积,m2; KL— 液膜的氧转移系数,m/h; Cs— 液体的饱和溶解氧浓度,kgO2/m3; CL— 液体的实际溶解氧浓度,kgO2/m3。 曝气的理论基础 2.34 (2.33)式左右除以液体的体积V得到: 2.35 其中: — 单位体积内氧的转移速率, mg/(L·h) ; KLa— 氧的总转移系数,h-1; Cs— 液体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CL— 液体的实际溶解氧浓度,mg/L。 氧总转移系数可通过实验求出 2.36 对式2.36积分 C0— 当t=0时,液体中的溶解氧浓度。 积分结果: 氧总转移系数的求定 与t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即为 可见 测定KLa值的方法 氧总转移系数的求定 ①首先用脱氧剂进行脱氧; ②在溶解氧为0的状态下,进行曝气充氧,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溶解氧值,直到饱和为止; ③绘制 与t之间的关系曲线,直线斜率为 。 2.5.2 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 脱氧清水在20℃和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测得的氧转移速率为标准氧转移速率,以R0表示,单位为kgO2/h 以城市废水或工业废水为对象,按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测定,所得到的为实际氧转移速率,以R表示,单位亦为kgO2/h 设计曝气系统时,需将实际氧转移速率换算成为标准氧转移速率,为此,引入某些参数修正 标准清水转移速度与实际氧转移速度 废水中的污染物会增加分子转移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