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含义 1、“修辞”之得名。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ppt

修辞的含义 1、“修辞”之得名。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修辞的含义: 1、“修辞”之得名。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系辞》 “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表记》 《左·襄25》引孔子云:“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2、古代修辞的内涵 郑奠、麦梅翘《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 (1)修辞一般理论; (2)修辞的手法, (3)有关风格的理论和描写。 (4)不同文体的修辞问题。 (5)修辞批评。 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 周秉均《古汉语纲要》修辞篇: 词的选择、句子的选择b等。 杨树达《汉文言修辞学》有改字句,增字句,删字句,颠倒句;词类活用,句式变化,都属于广义修辞。 1、陈骙:文有疑词,如《诗·何彼秾矣》曰:“平王之孙”;《檀弓》曰:“穷居鲁人也。”盖平王疑为东迁之平王,鲁人疑为鲁国之人也。《文则》 3、《滹南遗老集》:《史记·高祖本纪》:“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公。……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云莫如刘季最吉’。乃立季为沛公。”王若虚云:“珍字不安,汉书改为‘奇’是矣。珍指宝器,刘邦斩蛇,老媪夜哭等是奇怪,而不是珍怪。 2、宋代张南轩拭诗云:“卧听急雨打芭蕉”。先生(朱熹)曰:“此句不响”,曰:不如作“卧听急雨到芭蕉”,选用音响和谐的字。 3、前人对修辞研究 王充《论衡》;刘勰《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陈骙《文则》;宋以后的各种诗话、词话、曲话、文论等。清代:汪中《述学》,俞樾《古书疑文举例》。 近现代:唐钺《修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朱祖延《古汉语修辞例话》,李维琦《修辞学》等。 一、比喻 比合二事物来说明已意,使之具体明朗。 朱熹:以彼物喻此物也。 按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A、明喻: (1)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4)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本体喻体之间加比喻词“如、若、犹、似”,譬如、譬为、譬犹、譬之等。】 B、隐喻:不用比喻词,直接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 (4)气,水也,言,浮物也。《答李立羽书》 (5)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夏子》 (7)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迭。辛弃疾《念奴娇》 (8)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骧。张衡《南都赋》 (9)赌货山积,纤丽星繁。左思《蜀都赋》 (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滕王阁序》 C、博喻:(推理性比喻)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 (2)山林之畏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木幵,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庄子·齐物论》 陈骙《文则》分为十类: 一曰直喻,即明喻。 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 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 四曰诘喻,虽为喻文,似我诘难。 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 六曰博喻:所以为喻,不一而足。 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意甚明: 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 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 二、引用(用典) 征引前代的言语、故事或文字印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或抒发自己的情思,使文字典雅经济,简洁凝炼,读起来绕有风趣。 《文心雕龙》:“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A、引言: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1)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盘庚》 (2)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论语》 (3)野语有之曰:‘闻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 (5)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1)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3)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C、引文,引用典籍文字。 先秦引经为主:《诗经》——《孟子》引26次, 【《诗》云“他人有心,予恃度之。”夫子之谓也。】《荀子》引70次。 汉代以后引文面广且繁:如《巫山·巫峡》引了郭仲产、郭景纯等人的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