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国古代女性别称词的文化语言学考释
摘要: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在唐代时大量产生,与唐代社会文化、诗歌追求含蓄简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女性别称词玉文化服饰文化
一、引言
所谓别称词,就是一些用来表示原来已有固定名称的事物的词(林伦伦,1986:138~147)。古代汉语中很多事物存在大量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别称词的产生及发展,可以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关联,语言的发展趋势。
通过CNKI的资料搜索可以发现对汉语别称词研究的论文成果只有17篇,据已知资料,最早提出别称词研究的是林伦伦,提出“希望能有一本专门的《古汉语别称词词典》面世”(李鹏,2011)。近些年对别称词研究较多的是长春理工大学的许华教授,他对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显性文化特征、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和使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中国古诗词中酒的别称、月的别称等论文。
总体来说,别称词的探讨较为不足,目前也没有别称词的词典。但是对别称词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别称词与文化密切关联,对别称词的探讨可以窥见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本文以女性别称词为切入点,结合文化因素对女性别称词的产生、运用及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
二、玉文化与女性别称
古代形容女子貌美的词多与玉有关,“玉人”“璧人”“碧玉”“小家碧玉”等。
玉光泽莹润,晶莹剔透,深受古人喜爱。在古代文献中,玉作为古人的配饰的描写十分常见,《楚辞?湘君》:“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女性也常配以玉饰,衬托容貌之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中描写了女子的容颜之美,佩玉随着女子步态铃铃作响,更突显了其体态婀娜。
玉直接作为美女的指称出现在《诗?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东,有女如玉。”《毛诗?序》中认为“如玉”指女子“德如玉”,《郑笺》认为“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朱熹则认为是指“色如玉”,表示女性的容貌如玉般美丽。《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笺》:“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笔者认为二者皆有。玉,首先给人的感官认识是温润美好,那为什么说“玉”与“德”有关呢?
孔子将玉的特性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玉之十一德”说,其后又有“七德”说、“九德”说、“十德”说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五德”说代表了“玉德”理论的最终完善(李婵、徐传武,2011:126~128)。五德,即“忠、仁、诚、节、勇”。对于女性来说,“德”指的就是要尊夫持家,贞洁如一。《列女传》:“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要求女性以“柔顺”为美。《周南?关雎》又有记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释文》引王肃云:“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从这一解释中可以看出“所谓君子的好伴侣正是内美与外美相结合的女性”(李鹏,2011)。因此用“玉”代指女性,兼顾了形貌与品德的内涵。玉的温润、洁白、坚贞与女性的美貌、品德要求相吻合,作为美女的代称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
(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劝学诗》)
(2)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蚕妇吟》)
(3)玉人何处去,鹊喜浑无据。(《醉花间》)
(4)门多金埒骑,路引璧人车。(《晦日宴高氏林亭》)
晋人孙绰的《碧玉词》中有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这首诗是孙绰应晋代汝南王司马义之请,为司马义的妾刘碧玉所作,诗以刘碧玉口吻自述,描写了一位身份较低、姿色并不惊艳的女子。后来“碧玉”成了有才华的、稍有姿色的美女的别称词。如:
(5)菖蒲传酒座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艺文类聚》)
(6)碧玉妆粉比,飞琼秾艳均。(《孟东野集?游适上》)
(7)碧玉衣裳白玉人,翠眉红脸小腰身,瑞云飞雨逐行云。(《全唐词?孙光宪》)
(8)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戏嘲史寰》)
“小家碧玉”一词也用来形容貌美的女子,但是带有身份较低的含义。据资料搜集显示,这个词虽然从《碧玉词》而来,但在民国时期才大量使用。《广陵潮》:“卜书贞看那女子虽然是小家碧玉,到生得怪可爱的”《海外缤纷路》:“叶住了巴黎四五年,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给他破坏的,也不知凡几。”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玉与女性的别称密切相关,玉给人的感观之美与内涵的品德之美,都是与玉有关的女性别称词产生的文化原因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