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中生有出妙联 张国学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以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抑扬顿挫地吟道: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描写方式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等。 二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三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四是构思立意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 综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笔法。 例如,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园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前两句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后两句说,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的?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大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间接抒情 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1)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的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含蓄的诗句,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前两句是抒情,后两句是写景,要回答此题,就必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原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 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