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一、《诗经》的编定
“采诗”: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献诗” :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厉王“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召公谏言曰:“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国语?晋语六》赵文子冠,见范文子,范文子说:“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惑也);风(采也)听胪(传也)言于市,辨祆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娇也。”;“删诗”: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到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采鲁,凡三百五篇”,在《汉书?叙传》中说:“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正乐。”;二、《诗经》的作者
作者的职业、身份很是丰富,绝大多数的作者都已无法考实。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小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丞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三、《诗经》的产生时代
大致产生时代就是西周初到春秋中或末;;;;;;四、《诗经》的分类和产生的地域
(一)分类
《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有两个不同的依据:一是从音乐角度划分,另一是从内容体裁的角度划分。
(二)产生的地域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借为夏,夏是西周王畿的古名,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诗,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颂:
《周颂》31篇,产生在镐京。
《鲁颂》4篇,鲁国在今天山东东南部
《商颂》5篇,不是商代的作品,而是春秋时宋国的诗,宋国在今河南东部及江苏西北部。
;风:
共计160篇。十五国风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产生在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
《周南》11篇、《召(shào)南》14篇,“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
《邶风》、《鄘风》、《卫风》共计39篇,春秋时人认为都是卫国的诗。;《王风》10篇,东周王国境内的作品,今河南洛阳西五里。
《郑风》21篇,郑国在今河南中部。
《齐风》11篇,齐国在今天山东东北部和中部。
《魏风》7篇,魏国在今山西西南部。
《唐风》12篇,唐国就是晋国,在今天山西中部。
《秦风》10篇,东周前期(战国以前),秦国疆土在今陕西中部,国君姓嬴,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县的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展。秦人多次迁徙。
《陈风》10篇,陈国在今河南东南部及安徽北部。;《桧风》4篇,桧(kuài,也作郐)国在今河南中部。
《曹风》4篇,曹国在今山东西南部。
《豳风》7篇,豳(也作邠)国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五、用诗和传诗
(一)用诗
1、赋《诗》
指在各种政治、外交、燕享等场合下,通过与音乐相配合的传诗方式——“赋”来表达思想、情感与愿望的用诗方式,充分显示了诗在当时的直接传播与应用。赋诗的主体是赋诗者自身,没有繁杂的用乐方式和礼仪规定,随口唱诵。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 》)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观盛衰焉。”;《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小雅?蓼lù萧》:“蓼彼萧斯,零露浓浓。”(《左传》杜预注:“《蓼萧》……若露之在萧,以喻晋君恩泽及诸侯。”)
《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辔之柔矣》(逸诗)
《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2、引《诗》
是指在言辞或著述中引用《诗》句的一种方式
言辞引诗——《国语》、《左传》
著述引诗—— 《墨子》、《孟子》、《荀子》
(二)传诗
鲁、齐、韩三家诗与毛诗
《史记?儒林传》:“言《诗》于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