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结:根据实验目的 设计实验步骤 第1步 准备 第2步 分组 设置实验组(处理组)和对照组,并编号; 第3步 实施单一变量 实质是改变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第4步 一段时间后观察 * * * * *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溶 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非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物质 1、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脂质 资料1 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发现: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问题探讨: 得出结论: 生物膜中可能还含有蛋白质 2、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蛋白质 资料2 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在膜中如何排列 磷脂分子 1、单层磷脂分子:①在空气-水界面上; 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利用模型摆出磷脂分子的排布并绘图: 2、结合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如右图),预测细胞膜中磷脂的排列方式。 空气 水 水溶液环境 (内) 水溶液环境(外) 连续两层排列 磷脂分子的结构式 磷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膜中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 资料3 3、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磷脂双分子层 结论: 资料4:罗伯特森的实验 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因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的细胞膜照片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三明治模型)。 4.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一) 假说: 三明治模型 1.蛋白质在膜中分布的对称性 2.静态结构 要点: 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蛋白质(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 )的 5.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二) 资料5.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 不对称 镶在、嵌入、横跨 变形虫的运动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结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人细胞 鼠细胞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资料6: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6.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一) 7.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二) 资料7: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假说: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2、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4、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实验验证 ? 实验现象 乙组:将两粒泡涨并煮熟的玉米种子,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染色 甲组:将两粒泡涨的玉米种子,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用稀释红墨水染色并洗去浮色 实验处理 胚 纵切 乙 (已煮熟) 甲 (未煮过) 胚染色深 胚染色浅 煮过的玉米胚细胞已死亡,胚着色深.说明死细胞吸收物质不具有选择性;没有煮过的玉米胚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该实验现象说明 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甲组 (未煮过 ) 乙组 (已煮熟) 为什么这两组籽粒的胚着色情况不同? 探究: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Mg2+、Si4+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下降,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增加。 Si4+的情况刚好相反:水稻吸收大量的Si4+ ,而番茄几乎不吸收Si4+ 。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质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透性。 生理功能: 结果 (或分析结果产生原因 ) 结论 (或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 *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