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味调和的审美观
“五味调和的审美观”
“五味”即酸、苦 、甘、 辛 、咸。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运用这些食物进行调味。在这里,我们不能把“五味”机械的理和绝对地解成五种调味品或者五种味型,它与“五色”、“五行”、“五音”……一样是指多种调味品多种味型。这种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和谐。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精要之所在,是中国传统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之美在于中和。中和乃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 , 因此中和之美乃饮食美的极至。饮食中的五味调和即是中和之美在饮食中的具体实践与表现。《 吕氏春秋》 中的“ 本味”、“ 本生”、“ 尽数” 等篇,从护生养性的角度,论述了五味调和以达到中和的境地,从而求“ 本味” 的重要性。《本味篇》 曰:“ 久而不弊, 熟而不烂 ,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 ,肥而不月侯。”由“调”致“和”,“五味调和”的理论将“甘、酸、辛、苦、咸”五味加以调和,折其中而用之,使其“甘”不过“哝”、“酸”不过“酷”、“咸”不过“减”……真正达到至善至美的“和”的目的
“五味调和”之美在于美善合一,在于能顺天生民。许慎《 说文解字》日:“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从字源意义来看,美的意义指向人们味觉感官的愉悦性,而善则为“ 膳食”、“ 进膳”之“ 膳” 的初写形式。人以羊为美味,故善有吉美之意。在此美善同意,美善合一而不二分。因此, 就许慎对“ 美” 字的解释来看:甘,是指适口,即羊之肥大能给人以味觉的快感 ;“主给膳也” , 指出了羊是当时人们维持生存的主要肉食来源,这是“ 羊大为美” 的根本所在 ,亦即善。
这一美善合一的美味观念影响到中国饮食既求味觉之美,亦求其养生护生顺天生民的“ 吉祥”。若饮食伤生,则非吉,亦非美、非善。五味调和观念正是饮食的“ 美善合一” 观念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五味调和不仅能生美味, 还可趋利去害, 使饮食既有外在的味觉的快感,又有内在的养生护生的根本作用, 使美善得以和合。
顾仲日:“ 饮食之道,关乎性命,治之之要,惟洁惟宜。宜者 ,五味得宜, 生熟合节。 ” 这里的所谓“ 五味得宜”,即是既求其味,又求其养生护生之本, 强调饮食的“ 五味调和” 美善合一,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美食的极至。
“五味调和”之美在于和而不同。“中和”并非和而同,而是“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包涵了阴与阳、刚与柔、奇与正、正与反、大与小等相依、相对而又相和的辩证思想,这一辩证思想在饮食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从五味调和来看,五味调和并非是泯灭五味,使五味相失,而是使五味相互制衡“和而不同”。《 国语· 郑伯》 日:“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 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 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 ” “ 同” 是不分是非而胡乱混合 , “ 和” 是调节是非而使两端趋于和顺 ; “ 同” 是一端吞灭另一端, “ 和” 是两端各保其长 , 又各去其短, 彼此“ 相观而善”。味调和中的“ 味” 也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相互调和。
人们在评价某一道汤或菜时所谈到的“ 清而不淡”、“ 嫩而不生”、“ 油而不腻”及《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 等等均是人们从味觉上对“和而不同” 的具体体验。菜品中的“冷拼” 可以说是“和而不同” 之美的一个代表。将色香味各不相同的菜肴拼成富有意味的图案, 形成和谐的整体, 在视觉中充满了味觉的诱惑,“不同而和” 又“ 和而不同” 。
总之,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根本所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美韵。五味调和之美在于中和,在于美善合一能顺天生民,在于和而不同。它反映和体现了我们租先对于人的需求的科学认识和对于生存、自然等问题的某些哲学性思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docx VIP
- 《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护理规范》(TCRHA 072-2024).pdf VIP
- 2024《奔驰E260L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分析》7300字.doc VIP
-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含全文) PPT课件--.pptx VIP
- 2026高照资料分析-理论实战3+2学习.docx VIP
- 党的常用文书的写作(详尽).ppt VIP
- 化工原理第四版谭天恩习题答案解析.pdf VIP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件(96张课件).ppt VIP
- 消防常识培训课件图片.ppt
- Ubuntu安全加固配置基线v1.0.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