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临界机组技术讲座 一. 超临界参数和节能减排 何为超临界压力及超临界参数 超临界压力与亚临界压力的水和蒸汽的特性比较 超临界机组的节能效果 超临界机组的减排效果 1. 何为超临界压力及超临界参数 水的临界压力:PLJ=22.115MPa; 临界压力下的相变点温度:t=374.12℃; 低于临界压力的蒸汽参数:称为亚临界或超高压、高压及中压; 高于临界压力的蒸汽参数:称为超临界、超超临界以及特超临界; 2.超临界压力与亚临界压力的水和蒸汽的特 性比较 低于临界压力的水加热到饱和温度后产生蒸发,形成汽、水混合物共存,然后变成干蒸汽和过热蒸汽。 达到临界压力及超过临界压力后,水加热后达到相变温度时就立刻变成蒸汽,没有汽、水共存现象。蒸汽被进一步加热后变成过热蒸汽。 超临界压力下,过热蒸汽的密度高,也就是说比容小,因此,水冷壁和过热器的管子可以采用较小管径,有利于承受高的压力。 我国火力发电蒸汽参数及装机容量的变化过程 蒸汽参数与发电煤耗比较 3.超临界机组的节能效果 二氧化碳排放比较 二. 超临界机组的发展史 美国超临界技术的发展概况 欧洲超临界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前苏联(俄罗斯)超临界技术的发展 日本的超临界技术 超临界机组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的600MW、1000MW超临界锅炉 全世界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综述 1. 美国超临界技术的发展概论 1.1957年第一台125MW超超临界机组投运P=31MPa,t=621/566/566℃。 2.1959年第一台325MW超超临界机组投运P=34.4MPa,t=650/566/566℃。 3.因参数太高,发展太快,可靠性较差,后来只好降参数运行。 4.机组都为定压运行。 5.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60台超临界机组,总容量为9000万千瓦左右。 6.1964年以后,机组参数大多降至24.12MPa538/538℃,可靠性大为提高。 7.1980年以后美国超临界机组订货趋向零,而燃气轮机发电则大量增加。 8.目前美国又重视燃煤发电,超超临界机组又将有发展,但汽温将提高到650℃以上追求节能与环保 2. 欧洲超临界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1. 德国于1956年第一台117MW超临界机组投运P=29.3MPa,t=600℃。(无再热) 2. 1972年,1979年二台430MW超超临界机组投运P=24.5MPa,t=535/535℃。 3. 1983年德国有16台超临界机组。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超临界机组有较快发展,目前西欧有总共60多台超临界机组,大部分在德国,意大利和丹麦等国。英、法国内没有超临界机组。 4. 欧洲发展超临界机组重视可靠性及环保,技术也比较先进。 5. 由于受油价及天然气价格不断上升的影响,欧洲又重新重视燃煤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发展。 3. 前苏联(俄罗斯)超临界技术的发展 1. 第一台300MW机组于1963年投运;第一台500MW机组于1968年投运; 2. 第一台800MW机组于1969年投运;第一台1200MW机组于1981年投运。 3. 前苏联规定300MW以上机组必须采用超临界机组,至今在前苏联地区总共有250台超临界机组在运行,占发电总量的40%左右。 4. 前苏联超临界机组的参数定为24MPa,545/565℃,目前正在研发30~32MPa。580~600℃/580~600℃的超超临界机组。 5. 前苏联的超临界机组效率不及西方国家的高,自控、水处理、辅机等技术也不高。 5. 超临界机组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1. 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要发展超临界机组,但由于思想保守,资金有限等各种因素影响,没有受到积极响应。 2. 从1987年开始,陆续引进一批超临界机组,主要是从德国,瑞士和俄罗斯引进。至2000年,共引进300MW至900MW机组共约20台。 3. 从2001年开始,我国大力发展超临界机组,2003年以后又大力发展超超临界机组。到目前为止,全国已订货600MW机组约250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约130台。这种发展速度是世界发电史上前所未有的。 4. 我国的超临界机组主要依靠技术引进,目前正在消化,吸收之中。我国由于技术储备不足,高级钢材的治金技术不高,所以走自主创新之路还很艰难。 5. 从2003年到目前,全国已投运国内生产的超临界机组约100多台,总体性能尚可,但可靠性尚有待考验 。 4. 日本的超临界技术 1. 日本超临界技术先依靠全面引进,后进行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发展很快,是后起之秀。 2. 日本自1967年引进第一台600MW超临界机组,1971年自己仿制500MW机组,每3~4年提高一个等级。现在日本约有120多台超临界机组正在运行,最大为1000MW机组。 3. 日本从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PEP版(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3 Amazing animals第一课时:A. Let’s talk教学设计.docx VIP
- 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覆盖理解性默写.docx VIP
- 古诗鉴赏之语言风格课件.pptx VIP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 VIP
- 宫颈癌,.ppt VIP
- 养老人文关怀课件.pptx VIP
- 入团志愿书样本(A4版).pdf VIP
- astonish的用法和例句.docx VIP
- 2025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课件框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