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中外文化交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明清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14世纪后半期—15世纪的文化交流及滞缓态势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传教士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西传 第五节 17—18世纪文化交流的特点与意义 第六节 18世纪禁教以后中外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14世纪后半期—15世纪的文化交流及滞缓态势 一、明前期的海禁政策 二、明前期的“朝贡贸易” 三、市舶制度的改变 四、与东亚的交流 五、郑和下西洋 六、中国海上交通的衰落 一、明前期的海禁政策 洪武年间多次发布禁令,严禁出海贸易; 将沿海地区的“蛋户” 征为水军以加强管理; 对沿海岛屿上的居民实行强制迁移政策。 原因: 倭寇 防范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 影响 扼杀了民间商人的海外贸易势力,抑制了中国商业资本的正常发展。 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蓬勃发展,并导致嘉靖年间的海防危机 。 ——严重破坏沿海地区的民生而又未能达到维护边防安全的基本目的。 二、明前期的“朝贡贸易” 要点:“称臣朝贡” 、“厚往薄来” —各国货物政府选用60%,“回赐”的物品价值往往远高于“贡物”本身的价值 —其余物品在中国境内免税销售 增加国家的负担,被迫逐渐限制朝贡贸。 三、市舶制度的改变 设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司 ,分管日本、琉球、东南亚及西洋国家的朝贡贸易。 变化:对朝贡贸易免征关税,对朝贡使团的商货实行高价买进的专买制度。 防止国内商民与朝贡使团成员的随意接触。 —使明政府失去大笔经济收入,影响国力。 —对外施行“怀柔”政策,对内执行“海禁”政策。 四、与东亚的交流 (一)与朝鲜的“诗赋外交” 《皇华集》 (二)理学在朝鲜的发展 高丽末年知识界发动崇儒排佛的运动,以成均馆为中心 。 16世纪,朝鲜形成独立的理学理论体系 。 (三)日本朱子学派的形成 禅宗促成了日本理学的传播 歧阳方秀创造“汉籍和训”,并形成日本朱子学的京师学派。 桂庵玄树创造“桂庵标点”,倡议萨摩侯刊刻了朱熹的《大学章句》,并形成日本朱子学的萨南学派。 云章一庆、一条兼良兄弟与日本朱子学的博士公卿派。 (四)安南对理学的接受 1407年,明朝吞并安南,向安南各府州县学校颁赐理学典籍,促进了理学在安南的传播。 1428年,安南恢复独立。黎朝继续推行程朱理学,刊刻《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理学经典,并以理学为治国的根本理念。 五、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决心出海的原因: 海禁导致中国与海外各国政治关系事实上破裂,中国威望严重下降。 希望通过“万国来朝”提高自己政治威望。 保持大规模船队的威慑力量可以使“怀柔”外交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七下西洋 前三次限于东南亚和南亚,圆满完成为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恢复外交声誉的任务。 —第一次: 1405-1407 —第二次:1407-1409 —第三次:1409-1411 后四次远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以平明成祖 “远者犹未宾服”之恨。东非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等国多次回访明廷。 第四次:1412-1415。 第五次:1417-1419 第六次:1421-1422 第七次:1430-1433。 下西洋的意义 促进明朝与亚非诸国的交往关系,确立明朝友好和平的外交形象。 “朝贡贸易”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拓展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六、中国海上交通的衰落 郑和病逝后,中国官方的航海活动彻底衰落,为什么? 政治原因:在中国社会日趋保守的态势下,大规模航海缺乏政治基础。 经济原因:消耗大量国库储备。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完全违反商业规则 规模浩大的船队开支巨大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传教士 一、利玛窦及其在华传教政策 二、中国士人对天主教的态度 三、汤若望、南怀仁与钦天监教案 一、利玛窦及其在华传教政策 耶稣会始末 1539年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创立,是15—16世纪天主教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 基本特点:组织管理严格,策略灵活,努力渗透社会各阶层,绝对效忠教皇。 16-18世纪取得重大影响,成为发现时代海外传教的先锋,并获得君主的大力支持。 18世纪中期开始受打击,1773年教皇下令解散。 耶稣会的适应原则 罗耀拉为耶稣会确立的两大传教原则: 走上层路线——与主流社会保持良好关系 本土化方针——以学习传教地语言和风俗为必要条件的灵活传教法 耶稣会士在印度的传教经历促使他们在亚洲尝试适应方法 中国传教法的形成 沙勿略、范礼安和利玛窦是中国传教法最终形成过程中三个代表性人物。 1582年,利玛窦来华,由澳门而肇庆、韶州、南京、南昌、北京。 1610年病逝于北京。 中国的天主教徒: 1583年,1人 1584年,2人 1610年,2500人 1700年,30万人 利玛窦的传教特色?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