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中英文)翻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文献翻译】.doc

毕业设计(中英文)翻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文献翻译】.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   所谓无线电能传输, 就是借助于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技术。 无线输电分为: 电磁感应式、 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 电磁感应可用于低功率、 近距离传输; 电磁共振适于中等功率、 中等距离传输; 电磁辐射则可用于大功率、 远距离传输。 近年来, 一些便携式电器如笔记本电脑、 手机、 音乐播放器等移动设备都需要电池和充电。 电源电线频繁地拔插, 既不安全, 也容易磨损。 一些充电器、电线、 插座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 这样即造成了浪费, 也形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而在特殊场合下, 譬如矿井和石油开采中, 传统输电方式在安全上存在隐患。 孤立的岛屿、 工作于山头的基站, 很困难采用架设电线的传统配电方式。 在上述情形下,无线输电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 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在此旨在阐述当前的技术进展, 分析无线输电原理。   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   最早产生无线输能设想的是尼古拉· 特斯拉(Nikola Tesla), 因而有人称之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 1890年, 特斯拉就做了无线电能传输试验。 特斯拉构想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法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 把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 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 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 Hz的低频共振, 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最终因财力不足, 特斯拉的大胆构想没能实现 。   其后, 古博(Goubau)、 施瓦固(Sohweing)等人从理论上推算了自由空间波束导波可达到近100%的传输效率, 并随后在反射波束导波系统上得到了验证。 20世纪20年代中期, 日本的H.Yagi和S.Uda发明了可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定向天线, 又称为八木一宇田天线。 20世纪60年代初期雷声公司(Raytheon)的布朗(W.C.Brown)做了大量的无线电能传输研究工作, 从而奠定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实验基础, 使这一概念变成了现实。 在实验中设计了一种效率高、 结构简单的半波电偶极子半导体二极管整流天线, 将频率2.45GHz的微波能量转换为了直流电。 1977年在实验中使用GaAs-Pt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用铝条构造半波电偶极子和传输线,输入微波的功率为8 W, 获得了90.6%的微波--直流电整流效率。 后来改用印刷薄膜, 在频率2.45 GHz时效率达到了85%。   自从Brown实验获得成功以后, 人们开始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产生了兴趣。 1975年, 在美国宇航局的支持下, 开始了无线电能传输地面实验的5 a计划。 喷气发动机实验室和Lewis科研中心曾将30 kW的微波无线输送1.6 km, 微波--直流的转换效率达83%。 1991年, 华盛顿ARCO电力技术公司使用频率35 GHz的毫米波, 整流天线的转换效率为72%。 1998年, 5.8 GHz印刷电偶极子整流天线阵转换效率为82%。   前苏联在无线电能传输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莫斯科大学与微波公司合作, 研制出了一系列无线电能传输器件, 其中包括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器件--快回旋电子束波微波整流器 。   近几年, 无线电能传输发展更是迅速。 Wildcharge、 Powercast、SplashPower、东京大学, 相继开发出非接触式充电器。 MIT在2007年6月宣布, 利用电磁共振成功地点亮了一个离电源约2 m远的60 w电灯泡, 这项技术被称为WiTricity。 该研究小组在实验中使用了两个直径为50 cm的铜线圈, 通过调整发射频率使两个线圈在10MHz产生共振, 从而成功点亮了距离电力发射端2 m以外的一盏60 w灯泡。   2 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   (1)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利用疏松感应耦合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了电能的无物理连接传输。 它将系统的变压器紧密型耦合磁路分开, 初、次级绕组分别绕在具有不同磁性的结构上, 实现在电源和负载单元之间进行能量传递而不需物理连接。 其一次侧、 二次侧之间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电能传输, 因气隙导致的耦合系数的降低由提高一次侧输入电源的频率加以补偿。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 当原边电流频率、 幅值越高, 原、 副边距离越小, 与空气相比, 磁心周围介质的相对磁导率越大时, 可分离式变压器的传输效率越高。 但实际应用当中原副边距离不可能无限小, 必须对原副边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效率较低。   (2) 对无线电能传输来说, 能量传递的效率是最重要的。 因此, 方向性强、 能量集中的激光与具有类似性质的微波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但激光光束在空间传输易受到空气和尘埃的散射, 非线性效应明显, 且输出功率小, 因此微波输能成为首选。 微波输能

文档评论(0)

mbxy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