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3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 中国性格 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可见儒家思想对李白的巨大影响。
不过,李白的政治理想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并非为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从李白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身上相互矛盾的人生理想,也能够看出儒家和道家思想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在李白身上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除了李白,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和李白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同样找到儒道互补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他和李白的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洒脱浪漫,清新自然,自由放荡,辛弃疾却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李白一生政治失意;而辛弃疾尽管在晚年因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实现而郁郁终日,但是他在早年实现过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征战疆场,为国杀敌尽管两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如此大的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可以共同体现出儒家和道家相似的影响。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归宋以后,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的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渴望征战疆场,读辛弃疾的词,可以看到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他的渴望,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从辛弃疾著名的《破阵子》中足以见出他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另一方面,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所以,在辛弃疾的身上,我们可同样可以看到中国人身上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从李白和辛弃疾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这种性格特点的鲜明体现,然而,中国历史上,拥有这种性格特点的历史文化名人远远不止李白和辛弃疾两人,还有苏轼,陶渊明,欧阳修,刘禹锡······许许多多的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儒道互补对中国的性格的巨大影响,所以林语堂老先生的评价可谓是相当准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