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司法的非逻辑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司法的非逻辑性 李昌盛 ???? ??????在成文法体制下,司法裁判的正当性来源之一便是裁判结论应是法律规则逻辑演绎的自然结果,即严格按照“规范——事实——结论”这一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式赋予裁判结论以形式上的正当性,以防止法官滥用权力和降低人们对法律的预期。但中国古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一种实质上的和谐圆融的境界,而非形式上的公平合法,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司法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逻辑的轻视。 ????如《清明集》中所载案例:原告人寡妇阿章及其孙徐鼎孙要赎回11年前典与徐麟的两间房屋及宅基地。但此房在9年前已经被阿章的小叔子,本案被告人徐十二依据亲邻条法赎为己有。经查,原告房产并非典与而是卖与徐麟。该案涉及两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一是依据法律,作为寡妇与卑幼的原告没有从事房产买卖的“权利能力”,所以这一交易是无效的;二是诉讼时效的问题,判决书称:“经隔十年有余,若以寡妇、卑幼论文,出违条限,亦在不应受理之域。向使外姓辗转得之,在阿章已断无可赎之理。”对于第一个问题,法官一方面承认依“律之条令,阿章固不当卖,徐麟亦不当买”,但另一方面,又以情理上的理由确认了这项交易的效力:“但阿章一贫彻骨,他无产业,夫男俱亡,两孙年幼,有可鬻以糊口者,急于求售,要亦出于大不得已也。”第二个问题,即时效问题虽经提出,却也没有严格地依据法律不予受理。最后法官在判决书中从原、被告之间存在叔嫂关系这一点出发,在人伦关系上发了一通议论,说参酌人情,如原告初不曾离业,“则徐十二合该念其嫂当初不得已而出卖之意,复幸其孙可自植立,可复旧物,以为盖头之地。楚人之弓,楚人得之,何忍迫之出外,而使一老二孤无所归乎?”于是支持了原告的诉讼主张。 ????如果依照法律自身的规范性逻辑,那么这个案子要么作出诉讼时效已过因而驳回起诉的裁定,要么通过确认当初的买卖行为无效而让阿章要回自己的土地。但该案的法官很明显没有按照法律规范逻辑性地展开分析,而是从情理人伦出发,追求一个在他看来实质上合理公平的判决。法官始终不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的展开视为头等大事,而是把天理人情作为考量的首要前提和归宿。正如有学者言:“中国古代法官在判案过程中也继承了儒家的天理人情高于逻辑差异的传统,从不‘专决于法而失人情’,明白地主张‘官司不当以法废恩’。”郝铁川在《中华法系研究》中亦指出:“中国古代的法典是法家的法典,而法官则是儒家化的法官,这就决定了,法官审案不可能完全以法律为准绳(谈不上实行‘罪行法定’),法官审案的真正依据不是法律,而是儒家思想。”这虽然说得比较绝对,但是确实击中了中国古代司法非逻辑性倾向的病灶。? ????儒家化的法官相信道德教化是改变人们内心观念的根本力量,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对法律一直抱持着一种中国式的“必要之恶”的观念,即“刑为盛世所不废,亦为盛世所不尚”。尽管法是皇帝的意志,是揆诸天理人情而制定的,但是在传统中国的语境下,它的角色一直比较尴尬。因为在儒家看来,法律只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在理想的社会中,法律当可存而不用以至于无讼。此一以道德教化为本的原则,渗透到了司法的每一个过程中。在对案件的处理和决定上,道德所起的作用常常胜于法律和事实本身,法律判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宣判,法律和道德相互交融。更严重的是,道德对法律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说法律判决从根本上是基于道德的判断,而非法律规范自身逻辑演绎的结果。上面所述的案例即为一佐证。? ????此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读书人出仕致宦,虽成为正义防线最后守护人的司法官,却根本不崇尚研修法律,而纯粹的法律职业更是为一般读书人所轻贱。秦汉时尚有专习律例以至位列九卿者,但唐宋之后,一般读书人皆以经史为正统,以研习法律为不齿,重经史轻法律、博取功名之风愈刮愈烈。如果我们留意明清人所撰的笔记,就会看到,虽然著者往往亦事审判多年,然而通篇几尽为文史,鲜有律例之事。至于所留存的经典判决,其所展示的才华亦是经史融通、辞藻华美、人情练达、对仗工整的“法外之功”,至于对于判决逻辑缜密的推断是甚为罕见的。 ????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一个时代逻辑学的发展与运用,是和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对中国古代社会司法官造成了制约,大大限制了司法官们赖以作出合乎科学和逻辑的正确判断的基础和能力。这也是我们不能把古代司法中缺乏逻辑连贯性完全归咎于法官们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