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doc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 八、职官沿革 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历朝历代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既有整个官僚体系的改变,也有部分官职称谓不同或是分工的变化,还有后人作品中沿用古称的问题。这里只是择其大要情况,略作说明如下: 1,中央官制 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就是宰相。 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有相,楚有令尹,宋有大尹,吴有太宰,实际上都是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和《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的“相”均指宰相。 秦汉时期,设立丞相(管行政,统率百官)、御使大夫(管检察和秘书工作)、太尉(管军事),称为三公,同为宰相。 魏晋以后,形成三省,即尚书省(执行)、中书省(秘书)、门下省(审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隋唐以后的几个朝代,皇帝不愿把大权经常交给三省长官,就让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等头衔行使宰相的职权,如司马光《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参政”就是“参知政事”的省称。 宰相以下,就是中央各部门的长官。 周时有五司: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担任这些官职的一般都是大夫。如《子鱼论战》中“司马曰”,“司马”就是主管军事的官。 秦汉时,中央机构采取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到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 六部的分工是: 吏部: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勋封等。 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 兵部: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练兵、军械和驿站等。 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主管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 2.地方官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的长官主要有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开始以郡统县,郡的长官叫“守”或“太守”,以后沿用,如《雁荡山》:“谢灵运为永嘉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在汉代又尊称为“府君”或“使君”,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 县的长官称“令”“长”,后代也沿用,如《陈涉世家》中的“陈守令皆不在”。宋代以后,县的长官称为“知县”,如《唐翁猎虎》:“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知旌德县”就是做旌德县知县。 州的长官称刺使,如《童区寄传》:“刺使严证奇之”。宋代开始改刺使为知州,但习惯上仍称为刺使或太守,如《醉翁亭记》:“太守宴也”“太守醉也”,欧阳修此时是滁州知州,所以这里自称为“太守”。 到元代,行省成为全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其长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等,明初左右使成为一省的最高长官,中期以后,总督或巡抚成为一省或几省总揽军事、行政及监察的最高长官,总督又称制军,俗称制台。如《制台见洋人》中“制台”,就是总督。 省的下边有府,府的长官为知府,如《登泰山记》:“与知府朱孝存子颖由南麓登”。另外,清代省以下,府州以上还有道员(道台)作为高级行政长官,鲁迅《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就指此。 附录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