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学的启示 ——兼论华人传播研究的方向 李金铨[ [收稿日期]2013-07-30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3-10-17 [作者简介]李金铨,男, HYPERLINK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国际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与社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这次甘肃的“多友会”多彩多姿,最大的“意外”收获就是邂逅常嘉煌先生。我和常先生素昧平生,承湖北大学多友张萱博士和她的夫婿韩晗先生介绍,常先生二话不说,爽快答应要带我们参观他在敦煌开拓的现代石窟,这已是第一个惊喜。没想到他风尘仆仆,特地从敦煌飞到兰州大学的会场,以《艺术传承—敦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发表精彩的专题演讲,透过他的娓娓道来,我们对敦煌文物的今昔既感痛心又神往,这是第二个惊喜。更百般料不到,他会在敦煌山庄为多友们举办一个高规格的座谈会,这是第三个惊喜。 以下是我在敦煌座谈会上的简短发言,姑且抛砖引玉。 (一) 上个月我去伦敦和都柏林开会,途中重读Niall Ferguson写的一本书,Empire,作者是苏格兰人,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写大英帝国兴衰史,分析剔透,通篇英式幽默,妙语如珠。他缕述英国如何从殖民爱尔兰下手,版图逐渐扩及中美洲、北美洲,接着征服印度以至于非洲大陆,造就了史无前例的“日不落国”,米字旗日夜飘扬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端的是十九世纪的第一霸权。在整个争霸的过程中,处处见到血淋淋的强取豪夺,以及对当地反抗的无情镇压。不料作者最后竟笔锋一转,声言英国帝国主义不比其他帝国主义残酷,还“把文明带给全世界”,不但英语成为世界语言,而且随着帝国的推展,输出了银行制度、普通法和代议政治,普及了基督教,扩散了自由的理念,恩泽遍及全人类。这个结论下得实在出人意表,我自己不服气,但又不敢说他全无道理。 香港回归时,我和同事们访问各国记者,出版一本书Global Media Spectacle。末代港督彭定康形容香港是“具有英国特色的中国人成功故事”,因为有英国提供了不起的鹰架,华人才能建造如此一座华宇殿堂。这样四两拨千斤,彷佛当年鸦片战争的罪恶微不足道了。英国报纸甚至说:“你们有今天,就是靠我们;等我们走了,你们回到原位。”脱殖是应有之义,然而看到回归后香港治理的纷乱,难道真给老英不幸而言中? 我因此联想到王圆箓道士:上个世纪初,他无意间发现敦煌石窟所藏一千年的经卷,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从他的手中偷回去“最多”的文物,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他的手中搬回去“最好”的文物,接着美国、日本和苏俄的探险家也来抢偷几把。等到常书鸿先生在法国霍然看到伯希和带回去的敦煌瑰宝图册,决定兼程返国,终其一生守护敦煌劫后的文物,不弃不离,凡五十年。如今常嘉煌先生抛弃一切,继承父亲的遗志,回到敦煌开拓现代石窟,实在令人感动。 我们怎么看待帝国主义掠夺敦煌文物?一方面,当然是义愤填膺,痛心疾首,可恨那些失去的千年文物再也讨不回来了。大凡帝国主义的进程背后必有一文一武,一武是指船坚炮利,一文是指探险家和传教士,使臂出鞘,绝非揖让上下那样斯文尔雅。假如高唱“艺术无国界”,好东西放哪里都一样,然则为何伦敦和巴黎最好的东西不摆在北京?另一方面,话说回来,斯坦因和伯希和的确没有把文物吞为私藏,而是妥善保存在英法的博物馆里。要是没有王道士,要是没有斯坦因和伯希和把它们大批大批运回欧洲,这些文物在母国的命运会是如何?这是无解的谜。敦煌反正淹没六百年了,说不定继续躺在那里,国人懵然不知它的存在,也许给早就各级不肖官员和军阀加无知的商人农民卖的卖,烧的烧,破坏殆尽,谁知道? 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无可奈何,乃至爱恨交加(ambivalent)的悖论。你骂王道士愚蠢、自私、罪魁祸首,怎么骂他都可以,也都无济于事。数百年来,中国国势积弱,不重视文化,不争气,这个“共业”岂是一个小小无名道士担待得起? (二) 谁都知道我们在文化上要力争上游,但究竟应该怎么做起?我认为必须古与今密切接轨,继往而开来。昨天我们碰到一位敦煌姑娘,我们远从天边来看敦煌石窟,她近在眼前却从来没有去参观过,问其故,她说因为“不好看”。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古文物必须“活化”,不断赋予现代意义,让今人有“切己之感”,从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否则,只一味束之高阁,那文物必是僵死的,和平常人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 谈到古今接轨,一方面要有深入的高端研究,一如敦煌研究院和各地专家学者所做的事;一方面要结合现代传播途径多做普及的功夫,例如周兵先生为中央电视台导演拍摄十集的《敦煌》纪录片就叫好又叫座。这种普及功夫不但功德无量,而且多多益善。如果前者是朱熹所说的“旧学商量加邃密”,后者就是“新知培养转深沉”了。 旧学和新知配合互动,共同把敦煌文化推向更高的台阶。 保存与发展两轨,缺一不可,但如何求取平衡?保护什么,如何保存

文档评论(0)

jyr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