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简书法讲座第32课笔记:永字八法1
张旭所演绎的王羲之书法系统内容大纲,我们知道,是由崔邈老师告诉韩方明,韩方明记录下来的。
我在第五课中讲到,崔邈透露,张旭有公开内容和不公开内容。公开内容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不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九用。
“永”字八法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到过。但详细内容就不大清楚。历来书法著作中有不少解释,最早、最权威的纪录,就是《玉堂禁经》。
韩方明所记录的崔邈老师的重要讲话,是“永”字八法,加上五势和九用,三样东西加起来,就可以写出所有的字,是书法的根本。所以,“永”字八法,是学书法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学过了“九用”,理解“永”字八法就容易了。
1.什么是“永”字八法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它是一个范例,八个基本点画的写法。会用笔就会写出好的线条,用于文字,就可以写出各种笔画,其中有八种是基本的
写字:五笔
但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查字典,这个“永”字只有五笔,一、二、三、四,最后一捺五。
那为什么说这个“永”字有八法呢?原来书法中的计算方法,和写字不同。中间的“横竖钩”要分开来,算三笔,左边的“挑撇”也要分开,算两笔。这样一拆开,数一数,就是八笔了。这八笔有一个特点,就是全不相同,没有重复。而且每一笔有特定的写法要求,所以叫“八法”。
正因为是讲“法”,所以每一个法都用了特定的名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专业术语。
写点的方法称之为“侧”,写横的方法叫“勒”,写“永”字这一竖的方法叫“努”,写钩的方法叫“趯”,写挑的方法叫“策”,写长撇的方法叫“掠”,写短撇的方法叫“啄”,写捺的方法叫“磔”。
简言之
这种方法,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书法以单一笔画为计算单位。
复杂笔画在书写时都要分割为单一笔画。
这个原则,叫“笔笔断而后起”。断就是分开的意思,也是收笔的意思。前一笔收了笔,就表示写完了,然后再起笔写下一笔。
想想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把它变为几件简单的事情,就容易成功。反过来,如果把简单的事情搅和在一起,那就变得复杂,容易失败。至少是提高了难度,不是聪明的方法。
清代安徽人包世臣,当年四处拜师,寻求笔法,他在《艺舟双辑》中写道:丙子秋(就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包世臣四十二岁了),晤武进朱昂之青立(这个人姓朱名昂之,字青立,比包世臣大十一岁),其言曰(看了包世臣的作品对他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吾子书环转处颇无断势。就是书法要笔笔断,然后重新起笔。你的书法,毛病在环转地方没有做收笔动作,断不开。这么一讲我们知道了,包世臣四十岁还不懂“永”字八法。
前人非常重视这一点,清代另一位书法家朱和羮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而后起者难悟。(行书大家都知道每一笔收笔以后再写下一笔,这个容易知道,但是写草书是不是应该连绵不断地写下去呢?不是,草书也是要收笔的,所以他说)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探骊得珠,就是抓住关键,得到书法的要领。
“笔笔断而后起”,是书法的普遍规则,对草书也是适用的。将来讲到草书的时候,会详细讲解,现在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先去读一读孙过庭的《书谱》,就是讲这个道理。
简言之:初学书法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
下笔不用力,不能力透纸背,这是“飘”。
不收笔就写下一笔,连绵不断,这是“滑”。
“飘”和“滑”都是书法大病。
现在的人性急,下笔要龙飞凤舞,快如闪电。写起来呼吸停顿,血压升高,这观念是错的。正确的方法,是有起必有收。笔笔交代清楚,不慌不忙。
2.点的来源
我从八法第一法说起。先讲讲点的来源。拿永字来说,在古文字如金文、小篆中,并没有点。当时是使用比较长的弧线,后来,到了汉代的隶书,弧线变成了直线,到汉代末年,上面的一横开始缩短,出现了一点。
又如“然”字,小篆下面原来是个“火”,到隶书弧线开始缩短,来到真书就变成了四点。
在书法中,所谓点,往往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换句话说,写点和写横竖撇捺没有什么不同。只缩短,缩小而已。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俯”字。右旁上面的点其实就是一个横。
这个“领”字,左边下面“令”的一点,完全照足一竖来写,两面锋起笔,最后挫笔收。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这个“为”字,起手一笔,也就是短短的一竖。
《杜甫诗》这个点很多人觉得疑惑,其实是两圈起笔的一个短竖。
智永这个“官”字和“字”字,宝盖头起手一点,其实就是一撇。
智永这个“雕”字,右旁三撇,缩小了就是三点。每一点都是两圈起笔的。
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字的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