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docVIP

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研究中国经典注释的历史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经典注释问题和中国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是分不开的。我这篇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看创建中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有相当大不同的中国解释学)的种种困难。   1 9 9 8 年1 2 月在广东道教圣地罗浮山的黄龙观召开了《第二届道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德国学者瓦格纳(RudolfG ·Wager ) 教授提出僧肇有《道德经注》的问题。由于我曾注意过僧肇的老师鸠摩罗什的《老子》注? 问题,听到瓦格纳教授说僧肇有《老子注》,自然对此很感兴趣。在罗浮山没有来得及和瓦格纳教授交换意见,也没有来得及问他说僧肇有《老子注》所据材料。会后,我本打算从各种《老子道德经》中的注疏去找僧肇《老子注》的材料,但由于其他的事一直没有能着手作。庚辰年春节稍有空闲,我把《道藏》中的《道德经》注释粗粗翻了一遍,发现在元赵秉文的《道德真经集解》中确录有僧肇的注语(刘惟永的《道德真经集义》中也有一条,详后)。这样不得不使我去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一开始我就觉得《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注中的”肇曰: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贼也”,好象在《肇论〉中有类似的话。经我一查,此”肇曰”确实在《肇论》中有。于是我想,赵秉文《道德经集解》所引僧肇的话是否都可以在僧肇的《肇论》或他的其他著作中找到?下面是我查找的结果:   (一)《道德真经集解·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贼也”(刘惟永《道德经集义》同有此条),应是出自《肇论·般若无知论》,其文为:”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不 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小知,大知之贼”为原文所无,很可能是赵秉文据《般若无知论》中的一句”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于惑知”所加,或者是赵对僧肇所说的理解加上去的。   (二)《天下皆知章第二》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有无相生,其犹高必有下,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无之表者以祛之。”此见于《涅槃无名论》,其文为:”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按:”有无之表”即”涅槃之宅”,非有非无,乃得中道。   (三)《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真者同真,伪者同伪,灵照冥谐,一彼实相,无得无失,无净无秽,明与无明等。”查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见阿闪佛品》中有:”……是以则真者同真,伪者同伪,如来灵照冥谐,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来相。”且《阿闪佛品》经文中有”一切无得无失”,肇注:”无得故无失”;有”非净非秽”,肇注:”在净而净,谁谓之秽;在秽而秽,谁谓之净”;有”明与无明等”,肇注:”法身无相,体顺三脱,虽有三明,而不异无明也。”且《肇论·涅槃无名论》亦有”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未尝有得,未尝无得”等语。《道德真经集解》引僧肇语出自《维摩诘所说经法》僧肇之注的拼凑当无可疑。   (四)《宠辱章第十三》注中有如下一段:”赵曰:肇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此则二乘境界。谈道者以不_ 惊t 宠辱,遗身灭智为极则,岂知圣人之旨哉!”这中”肇云”是赵秉文引用僧肇的话,不能据此以为是僧肇的《老子》注文。查《涅槃无名论》中有”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旨也。”此中前四句是僧肇引”有名”的话,后面两句是僧肇批评的话。又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方便品》中有僧肇的注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云云。这些大概是赵秉文引”肇云”的所据。按:僧肇认为”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只是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故《方便品》注谓:”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   (五)《绝学无忧章第二十》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过,然则绝学之外,向上犹有事在。”此当出自题为肇著的《宝藏论》中:”夫学道者有三:其一谓之真,其二谓之邻,其三谓之闻。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又金赵秉文《道德经集解》引有所谓肇公之《老子注》,其中有’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诸句(禅宗书〈碧岩录〉五引此诸语,则谓出于《宝藏论》),实《宝藏论》中语。论中亦并颇有道教理论与名

文档评论(0)

150****84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