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家庭暴力的认识与处遇-新竹教育研究发展暨网路中心.ppt

家庭暴力的认识与处遇-新竹教育研究发展暨网路中心.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庭暴力的認識(一) 講師:劉于華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諮商師 曾任台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諮商師 2005/10/06 談到家暴你會想到什麼? 家暴 婚暴 虐妻、虐夫 兒童虐待、暴力管教 老人虐待 酒精與藥物濫用 精神暴力 最新的一篇統計報導… 2005/09/12 新竹縣市家暴個案暑假增多【中廣新聞網 】 根據新竹縣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七、八月間受理通報案件都創下新高,輔導人員認為是暑假期間青少年在家管教壓力較大是個案增多的主要原因。 今年從年初的八、九十件到七月的一百四十四件以及八月的一百五十四件,其中八月份還創下了中心開辦六年多以來的歷史紀錄。新竹縣部份家暴案件也顯著增多,七月有一百廿七件、八月一百四十四件,比過往增加百分之廿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是外籍新娘請求協助的個案。 (葉世祥報導) 家庭暴力的定義是: 在親密或家庭關係中,其中一方針對另一方以口語或肢體動作採取傷害、攫取或控制對方權力的所有行為。 這其中包括情緒上或精神上的威脅、毀損財物,以及性或身體上的施虐與傷害。透過以上種種的施暴行為,以剝奪他人的權力或製造一種恐懼或威脅的氣氛(Lindsey,McBride Platt,1996)。 社會現狀: 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楊文山推估台灣婦女「自我感受」家庭暴力者約佔婦女人口數的十分之一。 換言之,十八歲以上台灣女性人口以八百萬計算,等於有將近八十萬人自認活在家暴 陰影中。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吳佩玲指出,女人的隱忍力實在非常驚人,她們之所以接受暴力,主要還是因情感牽扯的婚姻狀態。因為一旦訴諸法律,先生會受到制裁,兩人也必須分開。 文化、司法與人情 --避免單維化的思考 不少婚暴婦女其實是希望暴力結束,並非一定想離婚 。 父系家庭制度被認為是導致女性受暴的主因,家暴問題必然不脫兩性權力關係。 部分男人觀念中仍然存有「老婆是我的財產」、「老婆就是要教」等觀念。「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組長張秀鴛指出,家暴法立法之前,婦女必須已被打得半死,還要有三張驗傷單,才可能申請離婚來保護自己。 外籍新娘的家暴問題: 外籍新娘受暴的案例中發現:許多男方會認為新娘都是買來的,所以動輒施暴、性虐待都是常態。 有時外籍新娘求助意願不是很高,她們來台時背負許多家鄉的期待,離開台灣是件很羞恥的事。 外籍新娘也會因為孩子、經濟等原因否定暴力的嚴重性。她從海岸的那一頭走來,要回去的路太長,離婚後的失落感遠比台灣婦女還要嚴重,所以會考慮的更多,這些家暴法都幫不了忙。 家暴法的實施: 從考古部落到現代摩登家庭,家庭暴力始終存在,不同的是家暴問題在過去是個人隱私,現在則是公共議題。 台灣在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廿四日訂定「家庭暴力防治法」,自此「法入家門」,被視為婦女意識覺醒運動,但仍有相當比例民眾認為家暴法破壞家庭和諧,顯見社會間存有極大的認知差距。 家庭暴力包羅萬象: 由社政單位主要處理-- 婚姻暴力(配偶或情侶間的施暴) 老人虐待 中小學教育系統會處理到的問題-- 兒童、青少年虐待與忽略 家暴目睹兒童的問題 長期婚暴個案的階段性: 國內研究暴力被害人與加害人互動關係,發現研究對象在暴力的互動過程中,雖各有其獨特的歷程與心理經驗,但整體綜合觀察仍可發現其共通性,此歷程與階段分別是: 問題蟄伏期 (摩擦與壓力累積) 成型期 (爆發暴力事件) 調適期 (請求原諒) 暴力衝突期(不斷的暴力事件或心理威脅) 暴力承受期(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 自我覺醒期 (尋求幫助與改變關係) 爲什麼會對家人施暴? 國外一些研究施暴者的結論: (1)暴力的代間循環(暴力是一種習來 的問題解決模式) (2)酗酒與藥物濫用 (3)社會壓力轉嫁為家庭壓力(如失業) (4)社會隔離(受暴者缺乏社會資源與 社會支持) Gelles(1990)。 婚暴中的施暴者與受暴者各有其家庭成長歷程背景: Nadelson在研究家庭適應歷程時認為: 許多會使用暴力的人都與其原生家庭的生長經驗有關,因為在其原生家庭中習得暴力是解決衝突的捷徑,暴力是一種觀察學習。 受暴者: 原生家庭當中,女性的地位與個體性的空間是被壓縮的,而家中男性的情緒需求則是較具主導性的。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其情感較一般人更脆弱,且易將傷痛隱藏於情感深處(1984)。 暴力事件對人的影響: 經歷或目睹家暴事件後容易出現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何謂「創傷性壓力事件」: 受創者所遭受的極度創傷壓力事件,並不一定是要現所經歷,一般是指下述任何一種情境︰ (1)病患直接經驗到真實的或具威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