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 吴惠子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人教版和岳麓版特点,需要对本课程教材进行丰富,扩充建国初期相关教育的概念知识,添加教育的发展的相关内容。使本课程知识除了教育的奠基、曲折、复兴以外,更要突出今天教育的繁荣和对明天教育的憧憬。所以本节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对教育发展价值的理论化和务实化的结合,从而引领未来教育的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通过了解新中国初期有关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基础的薄弱。通过中日两则材料对比,运用学生自主设问,互相作答及总结、老师小组指导等方法,突破重点。通过阅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文章,让学生理解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教育复兴的措施与成就。
②理解:通过中日两则材料对比,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③见解:珍惜当前受教育机会,为中华民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了解改革开放前的教育背景,分析图文资料等,培养论从史出意识。
②通过品评教育的新生与未来,对比中日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艰辛和政府振兴教育的决心。
②通过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解。使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探索
【教学难点】
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前齐读:《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请问“此文中“子”指谁?他还有哪些教育思想?”
【设计意图】齐读《论语》,用先师孔子引入,说明中国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源远流长,且历史课更加厚重。以巧设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之作用。
一、教育奠基与挫折(感知)
探究一、学会认知
让学生结合课本解读此趋势图。(如: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如:建国初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方针,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文革”的破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解读,既可以使学生及时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共同学习。
探究二、感悟历史
观看《高考1977》片段,再现渴望学习、渴望知识的历史瞬间,特别是视频中,知识青年追赶火车的场景让学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请同学们以主人翁的口吻,讲述“亲身”体会.
【设计意图】从小人物身上发掘历史素材,追求正义勇于拼搏;直观再现“文革”对教育的耽搁,使学生更加珍惜美好时光,而努力学习。
探究三、论从史出
材料一、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6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682
1969
5544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二、该图片反应的特殊时期,据统计,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给同学们做一次教师的机会,针对上述材料应该如何设问呢?
【设计意图】此材料题最明显的特点,没有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己命题,自己解题,通过相互的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二、教育复兴与繁荣(体验)
探究四、走进现实
材料一、“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
——《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二、“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8年邓小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材料一主要意思是什么?
材料二蕴涵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文档】关于白居易写诗的小故事《观游鱼》(语文冀教三上).docx
- 【教学设计】《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五四学制).docx
- 【素材】《去年的树》拓展阅读《有关友谊的诗句》(语文教科版五四学制三上).docx
- 【提高练习】《双桅船》(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docx
- 【教学设计】《温度传感器和光传感器》(教科).docx
- 【文档】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短文三篇》(语文人教版必修4).docx
- 【文档】关于童话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语文部编三上).docx
- 【素材】《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中图版).doc
- 【提高练习】《说声“对不起”》(语文北师大三上).docx
- 【文档】关于学问的名言《学与问》(语文苏教六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