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word版本
解说词
欢迎各位来宾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人民科学家。2011年12月11日,在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馆仪式。作为一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各位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展馆的序厅。在正前方,您看到的这个红色立体造型,名为:“升腾的智慧”。它是以红色、裂变、升腾的无数手稿作为钱学森爱国、奉献、智慧的化身。手稿共4015页,这一数字寓意,从钱学森1955年10月踏上新中国的土地,到1966年10月他主持我国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一共经历了4015天。整个手稿的高度为9.8米,寓意钱学森98年的辉煌人生。整个立体造型象征着钱学森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超凡的智慧人生。
雕塑:钱学森头像
各位来宾,您看到的这尊钱学森铜铸头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张得蒂教授创作的。她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早年留学苏联学习雕塑,最擅长人物眼神的刻画。她创作的这尊雕塑,钱老的神态坚毅安详,目光深邃,注视着远方。雕塑总高3.6米,头像部分高1.5米,重约200公斤。
圆厅平台
各位来宾,您现在进入的是我馆的圆厅。眼前您看到的是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赠予我馆的一枚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内部称作东风二号甲导弹。它全长21.3米,重4.1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钱学森主持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使用的就是该型号的导弹。
大型场景油画“最危险的时刻”长24米,高5米,再现了两弹结合试验时,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飞沙走石、寒风刺骨的茫茫戈壁上,冒着极大风险亲临现场、鼓舞现场操作人员的场面。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最关键的是弹头与弹体的连接,如果发生静电感应,就会引爆原子弹,可以说这是一场生死考验。当时,聂荣臻和钱学森亲自坐镇对接现场,给在场工作人员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部短片来回顾“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四代领导人接见钱学森的珍贵留影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钱学森献身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历程中,党和人民给予他高度信任、深切关怀,使他能够更好地施展才华和抱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设宴招待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的委员,特别安排钱学森同自己坐在一起,与他亲切交谈。毛泽东同志十分关怀钱学森,曾先后六次接见过他。
1992年南巡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记住那个年代,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等科学家们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这是1989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国庆招待会上接见了钱学森,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听取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号召“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这是1996年12月11日,钱老85岁生日当天,江泽民看望钱学森的照片。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年过九旬的钱学森关爱备至。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亲自来到钱学森家中看望,并对他说:钱老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而钱老常常谦逊地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的切身感受。”
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按照专题式编排,共分为四个展厅。首先请参观第一展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第一展厅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1.1开创中国航天事业
1.1.1为国家发展导弹技术的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纠集当时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了主要针对中国的亚太军事体系,即所谓“新月形”军事包围圈,使新中国处于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之中。(图片)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由于装备落后、缺乏先进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刚刚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新中国,国防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共和国的领导人迫切感到,必须尽快发展中国自己的国防尖端武器。(文摘)
当时我国国力薄弱、百废待兴,科技人才更是奇缺,以这样的条件能否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事业,成为困扰新中国领导人的一个难题。恰逢其时,1955年10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在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航空工程、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杰出贡献,成为集航空与航天科技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世界级大科学家,这为其后来参与领导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5年9月18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头版报道了钱学
文档评论(0)